第一一七八章 赫拉特城
官员调动的事情,董良早就已经在运作。这是一件关系到华族官僚体系健康发展的大事,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和长远规划。
华族的军队有调动的传统,一支军队不能在同一个地方长期驻扎,军队中师团级军官也要定期交流。
在文官队伍中,董良也准备实行相同的制度。
人挪活,树挪死,问渠哪来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官员的流动会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有些官员对一些地方熟悉,处理起事情来更加的得心应手,突然换一个地方,工作会难以开展。
不过这主要是那种负责具体工作的基层官员。
这次华族调动的全都是县级以上的官员。这些官员主要都是负责决策的,县官需要处理一个县中的各种工作,但是他只要知道如何布置。
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将县衙下属的各局、厅、所给管理好,将任务分配下去并且监督他们落实。
真正做事情的其实都是那些局长、厅长和所长。
董良带着孩子们溜了一圈之后,正好见到了前来述职的吏部总长董瑾。
董瑾的工作之前出过问题,但是董良依然将他留在这个重要的位置。
在董良看来,董瑾还是要留在吏部再做几年才行,其他人来担任这个职务,他更加不放心。
“元首,第二轮调动的名单出来了,一共涉及到七十五名县级主官,还有三十几名部司级官员。”董瑾递上了一份名单,董良看到上面已经有了陈得利的签名。
这种重要的事情,内阁总理签字批阅之后,还需要送到元首的手中最后确定。
能够送到董良手中,说明他们已经层层把关过了。
这次调动不仅仅是不同地域的官员相互之间平调,还有中枢与地方官员之间的交流。
董良身边的侍从室就一直有向地方上输送官员的传统。
这一次董良将范围扩大到了内阁的各部。
各部的官员立足于自己工作的板块,平时都是跟地方上的官员打交道。
各部推出的任务,他们压着地方上的官员去完成。
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地方上的情况并不了解。不知道他们在执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多大的困难。
上面的决策往往又需要他们来完善。
你说这些人都不清楚下面的情况,尤其是困难,他们怎么去将计划完善好?
所以董良这次对内阁提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必须要让中枢所有的官员都要有机会下去锻炼。
同时将地方上的官员抽调到中枢来,让他们也了解中枢的工作。
为了保证工作不脱节。采用分批次调动的办法,防止某一个岗位上的工作受到重大影响。
“二叔,有一件事情,你们吏部可以先试着做一下,看看有没有可操作性。那就是给这些年轻官员每人都建立一份成长档案,由吏部的考功司去做,将这些官员的履历做详细的记录。在每一个地方做了那些事情,任职期间的口碑等等。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选拔官员,还要有目的性地培养官员。一个健康的官员体系,一定是可持续的,有不同的梯队。”
每一件事情,董良都会给底下的人尝试的机会。因为很多看起来非常合理的事情,也有可能在现实中无法执行下去。
如果没有效果,又难以执行,反而会消耗掉官员们太多的精力,那么这件事情就没有可操作性。
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董良跟董瑾交代好之后,留下名单继续研究。
这份名单是由董瑾挑选上来的,问题应该不大,因为董良了解这位二叔,他是不会假公济私的。
不过在看这些官员的基本信息时,董良还是看出了一些问题来。这些人中有百分之八十的籍贯都是长江以南各省,其中尤其是以东南沿海的人居多。
这一点董良还没有特别关注过,什么时候华族的县级官员已经被南方人垄断了吗?
基层的官员会在当地选用,但是县级以上的官员通常都是中枢委派的,而且大都是异地任职。
董良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并没有说什么,一旁的苏达帮他将材料收了起来,同时递给董良一份情报。
董良让苏达去忙自己的,他则来到地图前对照地图认真地看起情报。
赫拉特堡,爱乌罕西部的一座重镇,这里历来都是波斯王国与爱乌罕争夺的重点。
现在这里已经被围困数月。据说爱乌罕的埃米尔因此忧心过度,卧床不起,他们派出的几支援军都被波斯人击溃。
好在城内的普什图人英勇善战,依然在苦苦坚守。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已经67岁,留着花白的胡子,头上带着褐色的头巾,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
他出生在一个普什图族部落首领家庭,从小就在权力斗争中长大,他年轻的时候追随马赫穆德·沙赫·杜兰尼。后来又将杜兰尼王朝给推翻,自己坐上了埃米尔。
爱乌罕这个国家非常的奇怪,内部由无数的部落组成,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和军队。
埃米尔,也就是国王更像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的位置非常不稳定。
按道理说这样一个松散的国家应该很容易被外界击破。
但是他们却出奇的排外,一旦遇到外敌的时候,这些部落的目的就会变得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将外敌给赶出去。
想要占领这样一个士地贫瘠的国家是一件非常不坏算的事情。
张孝达乘坐火车一路赶到迪化城。
在那里他见到了西域总督左季高。
左季高对这个年轻的后生观感很好,聪明、睿智,虽然从中枢出来,却没有那种傲气,出身传统文人,却没有那种迂腐。
怎么说呢,这个年轻人很招人喜欢。
左季高早就知道元首准备派张孝达作为特使出使爱乌罕和波斯。
这两个国家都是问题国家。爱乌罕名义上向华族称藩,实际上却在提防华族,甚至其内部的各个大部落意见都非常统一,那就是要与华族保持距离,他们担心自己成为第二个霍罕。
霍罕已经成为了历史,就连残留的人口都被华族从费尔干纳盆地赶走。
现在的中亚地区最为肥沃的费尔干纳盆地已经成为华族在西域的第二个农业中心。
第一个是伊犁河谷。
两个盆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呈现喇叭形,喇叭口都是对准了西边,这种地形意味着当地能够集中相当多的水汽,这些水汽形成降雨,让这些地方成为干旱的中亚地区的主要水源地。
中亚这里不缺资源,但是远离大洋,又在群山环绕当中,最缺的就是水资源。
这两个降水丰富的盆地因此就成为了中亚地区最为富饶的地区,不仅仅是现在,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都是这样的情况。
左季高告诉张孝达,对于爱乌罕人要恩威并施,对波斯人要晓之以理。
因为爱乌罕紧挨着华族的直接控制区,他们心中对庞大的华族有恐惧。
而那里民风又比较彪悍,每一个部族都对自己的领地极为看重。加上其多山的地形,让其内部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王国。
你要让他们知道,华族对他们那点贫瘠的山地没有兴趣,还要让他们知道,要是惹华族不开心了,随时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给抹除掉。
这样他们才会将你的话给听进去,并且选择与华族合作。
至于波斯卡扎尔王朝,他们的位置非常尴尬,处在一个中间地带,这里距离华族有些远,距离沙俄太近,又被大英帝国从波斯湾威胁。
他们的选择自然会左右摇摆。据说他们现在跟沙俄又走得近了。
沙俄人这两年韬光养晦,一方面与奥斯曼帝国停战,另一方面还在高加索山脉调停波斯人与奥斯曼人之间的战争。
所以两国的关系又好了。
至于大英帝国,在结束了与波斯人漫长的战争之后,也不再寻求在短时间内将这个老牌帝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所以波斯人一下子就飘了起来,三大强国都在向他们伸出橄榄枝。
所以英国人稍微一挑唆,他们就上套了。
纳赛尔丁·沙早就想要对赫拉特动手,这座城市位于爱乌罕的农业重地,哈里河流经这里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历史上这里是为中亚、南亚同西亚各地区交通、贸易的枢纽,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这座城市始建于6世纪。从7世纪后期开始,先后被阿拉伯、波斯、中亚和北印度的伊斯兰教诸王朝所占据。
帖木儿在中亚建立帖木儿帝国时,此城为伊斯兰文化和学术中心之一。
波斯人一直声称自己继承了帖木儿帝国的衣钵,因此一直想要控制这里。
只是波斯人的国力衰退,周围强敌环伺,所以这件事情就拖到了现在。
纳赛尔丁·沙认为华族人现在正在拉拢自己,不会因为这点事情与自己闹翻。
而且他们这次从沙俄人手中购买了大量的武器,军队中还有沙俄与英国人派遣的军事顾问。
但是波斯人做事情的效率实在是太低,同时也缺乏保密意识。
所以爱乌罕人早有准备。
战役之初,爱乌罕人按照传统套路,派轻骑兵袭击波斯人的前卫部队。
但他们惊讶地发现,往日那些松松垮垮、一打就跑的羸弱步兵,居然迅速结成紧密方阵,并用齐射迫使自己放弃冲锋。
当爱乌罕人试图包抄敌军侧后时,又遭波斯炮兵的猛烈射击,让对方队顺利开赴赫拉特山谷。
赫拉特攻防战正式开启。波斯人选择从城西开始进攻。爱乌罕人则大开城门,以极为勇猛的姿态直面对方。其中,步兵不顾死活地向波斯央阵地猛扑,骑兵则快速从两翼协助夹击。
但波斯军队在接受俄国顾问指导后,战场作风日益顽强。双方从上午鏖战至黄昏,波斯人牢牢守住阵地,并将爱乌罕人全部赶回城中。大量使用火枪,甚至还装备一部分华族步枪的爱乌罕民兵战斗力也非常彪悍,更为残酷的围攻战开始。.
(https://www.zbwxw.net/book/19017/109120766.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