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仰望之脑域科技树 > 第17章、解析《哥猜》

第17章、解析《哥猜》


  华罗庚先生是华人中最早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

  1936~1938年,华罗庚赴英留学,师从哈代研究数论,并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验证了对于几乎所有的偶数猜想。

  1956年,华罗庚的弟子之一王元证明了“3  +  4”,后来还证明了“3  +  3”和“2  +  3”。

  1962年,华国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王元再度证明了“1  +  4”。

  1966年,华国陈景润完成接近终点的“1+2”论证。

  多位华人,几十年如一日,都匍匐在《哥猜》上,劳心费力。尤其是陈景润先生,连走路都在解题,其事迹经报道后,影响了两代人。80、90年代,陈景润已达“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地位。

  他的事迹,又让《哥猜》这个数学难题,在华国家喻户晓。

  这次若马由成功攻克《哥猜》,将完成华人在此难题上的最后一步,一具有承上启下逻辑关系。他选择此题也有此考虑。

  确定解题方向后,马由转为专注学习数论知识。集中拜读了自华罗庚起各位华人数学家在这个领域的所有著作,以及世界上其他著名数学家的相关著作。如华罗庚《数论导引》、卡拉楚巴《解析数论基础》、特伦鲍姆《解析与概率数论导引》、闵嗣鹤《数论的方法》、gtm195、gtm164、165、gtm206等系列。

  仅通过阅读书籍,信息量还是欠缺,马由就通过互联网,查阅了许多国际数学家有关数论方面的论文,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和解析经验。

  大量阅读后,他感受到数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些可以用初等数论的语言描述,但无法利用初等数论方法解决的问题,这说明了初等数论的体系是不完备的,如果《哥猜》在某个完备的数学分支下有等价的描述,那么《哥猜》也一定能够被解决了。

  《哥猜》虽然是一个初等数论问题,但并不表示它有初等的证明。

  他放弃了传统解析及论证方式。在科技树解锁前,若还是按传统数学家的方式,将耗费他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这将是得不偿失的举动。他学习数学但却不会沉湎在这个狭窄的领域,更不会专职成为数学家。他的未来还是高科技领域。

  现解析难题仅是让天才之名名副其实的一个小举动而已。

  思前想后,他计划自创一款软件,通过软件强大的逻辑分析和电脑高效的计算效能,来辅助他推演这道数学难题,这也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数学之间一次融合的尝试。

  其实,世界上许多数学家,都是编程高手。但却没有一位数学大师,能在两个领域都拥有极高的水准。这也给马由提供了这么一个前无古人尝试的机会。

  他一直坚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电脑和超越这个时代的各种软件工具,他完全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像传统数学家那样,仅采用人工甚至手写方式推演。

  马由在记忆中,翻阅了一阵子,终于找到了一款前世类似用途的软件。不过,这款软件建立在量子计算机或生物计算机硬件基础上,同时需要人工智能。显然这款软件再强大,目前他还是无法直接使用。

  他还是下决心,花费一定的时间,把这款软件进行简化。总比自己瞎子摸象,完全重新编写一款软件容易一些。且这款软件研发成功后,将来解析其他数学难题,就轻车熟路、事半功倍。

  一周时间,除了补充食物,他一直没有出门,学分主要期末考试获得。平时校方也同意他放羊式的教学。和班级辅导员请了假,就蜷缩在宿舍里独自敲打代码。

  这款软件比之前自己编写的电脑系统软件还要复杂。其难度主要在准人工智能的逻辑编程方面。既要能在目前的计算机硬件基础上良好运行,同时还要保留较好的智能运算,就要解决软件体积和计算机运行强度的矛盾。

  最终,他还是找到了这个平衡点,从而完成了命名为《马氏数学智能解析1.0》这款解析软件的编译。不过,原有的笔记本电脑,运行起来还是比较勉强。且这台笔记本,还要承担随时跟踪和交易股票的重任。

  这天,他推开了房门,来到室外。强烈的太阳光,让在昏暗的室内好几天的双眼,有些不太适应。他来到鼓楼广场边上的电脑商场,花费2万余元购买了一台目前配置最高的台式电脑,以及一些必须的电子元器件,回到宿舍,自己动手改装升级。

  将已提高数倍的电脑开机,安装好自编的系统软件,以及《马氏数学智能解析1.0》软件后。他开始用几个已被破解的数学难题,进行了模拟解析。有成熟的解题论文检验,进行软件实验,效果一目了然。通过5道难题的运算后,准确率达到了97%,这基本满足了实用性。

  有了这款工具和和运算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他开始了《哥猜》的论证。

  利用电脑和软件,他只需要填写一些解析思路,公式框架和总体逻辑参数等,电脑通过这款软件,便可自动填充一些常识性的数学公式,并帮助他进行逻辑校正。他一边解析,一边微调软件各种参数,3天下来,软件完全适应了针对《哥猜》这道难题的解析运算。

  这个工具的使用,让他解题过程的效率,比较一般数学家,提高了至少百倍以上。且还不容易出现低级错误,也不会出现逻辑错误。

  不过这是一种比喻,数学解题不是简单看解析速度。可能一个顿悟,就找到了解题的方向。或者一辈子,都无法完成一道难题。

  但电脑运算,就将这个过程大幅度缩短,一个方向不正确,换一个方向继续前进。如此反复,加之编制这款软件的马由本来数学功底就十分雄厚,也能够在失败中,找到出现问题的线索。再调整一些公式和思路,继续让电脑进行运算,无非多花费一点电费而已。

  在电脑和软件的帮助下,1993年12月中旬,他终于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最后一步的解答。

  通过《哥猜》的论证,也验证了马由编制的《马氏数学智能解析1.0》可行性。当然,在不同的数学难题解析运算时,还是需要根据数学思路,进行软件的人工调整。毕竟不是人工智能,所以还是需要一定的人工干预。

  不过,不同数学难题,不断进行各种调试和修正,这款绝无仅有的解析软件将越来越强大。

  这可是数学界的奇迹,也是解析数学难题的独门法宝。全球所有数学家都还是承袭传统方式,通过纸笔解题,不仅繁琐,而且十分劳累。但数学界就这么任性,大师们都认为解题就是享受其中的过程,好比画家绘画一般,创作过程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他将电脑解析的所有公式,都仔细阅读了一番。完全理解后,他开始编撰解析论文。

  两天时间,他完成了《哥猜》的最终论证稿。没有急着把论文发表,他回到学校,将论文打印了一份,递交给东大数学系熊庆来先生亲传弟子、知名数学家郑庆荣教授手中,请他斧正的同时,也算是给学校一个交代,否则一旦论文发表了,校方却无人知晓这个来自本校学生的成果,他就有些失礼了。

  之后,他通过邮件,将编译成英文,并严格按数学论文格式的论文,向《数学年刊》投稿。

  《数学年刊》是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数学期刊,和德国的《数学发明》、米国的《米国数学会志》以及瑞典的《数学学报》并列为数学世界四大权威杂志。

  这四大杂志在数学界的地位就好比《自然》和《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一样。华国在这四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总数不超过三十篇,其中独立完成的甚至不到十篇,这还是前世2019年的记载。而这个时候,华国发表的论文不到一手之数。所以,在这四本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的难度可见一斑。

  这几个顶刊不仅不支付稿费,还要收取1000多米金的审稿费,这也是学术霸权的一种体现吧。

  为了投稿,他查询了这个世界顶刊的信息,了解到这些资料后,马由还是心生酸楚,华国强盛的道路还很漫长呀。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哥猜》论文递交出去后,他总算轻松了一点。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小任务,还是有一点成就感。

  稍事休息两天,期末考试如期而至,他又奔波在各个考场,为学分而奋斗。

  两周过去,他完成了80%本科学分的考核。计划下学期开学,利用其它挂科同学补考机会,最终全部获取剩余基础学分。

  1994年1月9日,寒假前两天。《数学年刊》编审和同行审查委员会,认可了马由的《哥猜》论证,并全文发表了马由的论文。

  《哥猜》宣告攻破,国际数学界为之一振。

  华国人彻底论证了《哥猜》的消息传回国内,立刻成为了轰动性新闻。且这个世界难题是被一位不满16岁的少年大学生破解,就更具话题性和新闻价值。

  班级辅导员带着几位从京城赶来的国家报刊记者,来到马由租用的宿舍里采访,看到房间里堆满了数学书籍、资料和各种练习草稿。只有吃饭的茶几边尚可落脚,其他地方全部被电脑、书籍等占据,没有一点立足空间。

  这个场景,也直观让记者们惊叹,这位全国高考状元真不负盛名呀、聪明但更勤奋。

  记者采访后,把亲眼所见的场景拍摄了照片,撰写出一篇新闻搞,发布在国家级媒体《光明报》上,其他许多国家级、省级报刊,也及时进行了转发。

  马由这位天才少年,终于再度出现在全国大众面前。也引来了多所大学教授的青睐。

  同城的金陵大学试图捷足先登,由一位副校长亲自带队,以他们学校更擅长数学领域为由,期望说服马由本科毕业后,转考金大数学硕士、博士。

  东大校长也不甘失去这位少年英才,亲自找到马由,承诺下学期学分完成后,只待毕业论文答辩,便可破格录取他硕、博连读。且专门给他介绍了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东大数学系,其历史可追溯到一九二一年。当时,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从欧洲学成回国,于一九二一年秋首创东大算学系,任系主任。

  马由不好谢绝,便支吾着答应会首先考虑本校读研,不过,他还是坦率地表达可能要出国深造的意愿。但保证,若留在国内继续深造,第一首选还是母校东大,这让校长满意而归。

  


  (https://www.zbwxw.net/book/1665270/641522775.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