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风雨大宋 > 第140章 用人换地

第140章 用人换地


  杜中宵在官厅里,拿起今年刚刚殿试放榜的进士名录,从前向后看去。状元章衡,榜眼窦卞自己都没有记忆,心中有些不以为然。再看第三人罗恺、第四人郑雍、第五人朱初平,自己都没有印象,不由摇头。看来这一届进士,并没有什么突出人物。

  一直看下去,到了第二甲,突然看到了苏轼,才又集中精神。苏轼的舅舅文同曾经在胜州共事,不过苏轼兄弟一直在蜀,没想到参加了这一届科举。向下看去,又看到了苏辙、曾巩,唐宋八大家,这一届里就出了三个。其他杜中宵有印象的人物,还有张载、程颢,以及吕惠卿、章惇等人,其余的还有几个好似有印象,却记不真切。

  仔细一算,这一届里后世留名的人物竟然不少。特别是宋朝的几大学派,杜中宵有印象的,就有洛学程颢、关学张载和蜀学苏氏兄弟,竟然全在这一榜登第。

  嘉祐二年科举,被后世称为龙虎榜,是整个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一届,很少有能相比的。这一届欧阳修为主考官,一改文风,古文运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也回此遭到士子忌恨,省试结束的时候被公开辱骂,还好得到了皇帝的坚定支持。这一届的特点,榜单名次高的人物,大多没什么成就,反而是后面登第的举子,出了许多大人物。

  杜中宵不长于文学,对此次科举并不重视,也不关心。直到现在殿试完了,观看榜单,才发现有许多史上留名的大人物,原来是在今年登第。

  把榜单放下,杜中宵想了想,觉得这一届挺有意思的。自己有印象的人里,首先是文学大家,如苏轼兄弟和曾巩等,再就是开宗立派的理学大师,如程颢和张载等人。真正在政治上留名的,章惇和吕惠卿等人,大多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干将。

  由这一届进士名单,也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当时受到青状年官员的拥护,这一届进士,多数是其支持者。至于苏氏兄弟和程颢、张载等人,就不稀奇了。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应该是文风刚好相合而已。他们未必是第一次考科举,以前不能登第,这一次行了。

  苏轼等人不谈,杜中宵在文学上并没有什么建树,他们还是他们。几个王安石变法的干将,却有些意思。今年如果夺到了朔州,经过两三年的军改,就可以对契丹进行灭国之战。灭了契丹,宋朝就真正再现了汉唐盛世,那个时候,也就没什么再敢阻挡政治改革了。这些新及第的进士,那时正当壮年,他们的态度,就非常重要。看他们在王安石变法中的作为,想来能出几个大人物。

  正在这时,富弼进来,拱手道:“太尉,契丹使节已经到了并州,两日之后到京城。”

  杜中宵道:“哦,正好十天,庞相公时间算的倒好。他们来了,就可商量一下,与契丹的战事什么时候结束。马邑一战,本就是契丹因怒兴兵,打不久的。再在那里僵持下去,契丹难以支撑,对于我们也是虚耗时间。现在军改在即,就是因为前线有战事,才没有开始。”

  富弼道:“若是契丹使节到了,该怎么与他们谈?此次契丹来攻,总要给他们一点甜头,他们才会退去。不过,如果给的多了,仗岂不是白打?”

  杜中宵想了想,道:“依我之见,朔州一定是我们的,包括马邑县。北边的德州,也一定不能归还契丹。有德州,就多了一个进攻大同府的方向。至于白水泺和九十九泉,最好也能让契丹割让,如此我们就握住了鞑靼的命门。其他的,倒无所谓。”

  富弼苦笑:“我们现在所占的,也只有这几个地方。全部都要,契丹未必肯。”

  杜中宵笑了笑:“我们不给契丹土地,可以给人。萧革献朔州之后,重元一直不肯归降,实在是倔强无比。我们可以把重元还给契丹吗,他们难道还不满意?一个重元,抵得上几州之地了。”

  富弼一怔:“重元已是朝廷之俘,若是还给契丹,岂不——”

  杜中宵道:“是啊,重元只是朝之俘,才可以还给契丹。如果是他归顺,哪怕只身一人,都不能够还回去。一个不肯投降的重元,在朝廷手里实在尴尬,特别是只是萧革归顺的战利品,就更难处置。重罚不足以显朝廷之威,重赏徒惹天下笑,不如送给契丹算了。”

  富弼想了想,好像也是这个道理。自从萧革归顺献了朔州,宋军俘虏了重元。哪知重元这厮嘴硬的很,抵死不降,倒让宋朝难办。若是杀了他,不是自己作战俘虏来的,实没什么意思。若是好吃好喝地养起来,他又不肯归顺,不是自找麻烦。

  但在契丹眼里就不一样了,重元是逆贼,洪基急需他的人头,安抚内部。得到耶律重元,让契丹让出几州,又有什么。有这样一个交换,契丹的面子就保住了。

  富弼想了又想,道:“太尉如此说,事情就好办了。只不过,自重元到京城,虽然一直不降,朝臣还是把抓到他当作少见的大事。如果这样送出去,是不是会让朝臣不满?”

  杜中宵道:“所以此事要得到圣上同意才行。只要圣上同意,朝臣还有何话说?”

  说到这里,杜中宵补充一句:“要不要把枢密院其余使副唤来,我们先商一下如何?等枢密院都同意了,我们再去禀明圣上,尽量让圣上同意。”

  今天田况有事,曾公亮早上来了一趟就回去,说是家中有客人。枢密院里除了杜中宵和富弼,只剩下一个张昇。当下派了士卒,请田况和曾公亮来枢密院,就说有要事相商。

  安利军白马渡口,耶律仙童和吴湛下了火车,感叹道:“南国的这火车真是神物!一路南来,便如飞驰电掣一般,极是快捷。而且又不用马料,路上不用歇息,千里一两日就到。”

  吴湛道:“是啊,而且此物拉的货物又多,堪称国之重器。宋朝这几年的功夫,北抵阴山,又取了西域,灭了党项,想来此物出力不少。用此物运送粮草,千里也是等闲。”

  耶律仙童连连点头,回身看火车,赞叹不已。有了火车,天下从此不同了,以前的很多经验都不能再用。契丹军队向来以快捷著称,纵横数百里,往来如风。可宋军有火车,千里也是等闲。只要铁路到达的地方,数日之间大军就可以聚集,机动性不是从前可以比的。


  (https://www.zbwxw.net/book/6055/500377007.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