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新式菜肴
码头这一带最好的酒楼,便是属于永城公社的“望江楼”,不只是菜色精美,门口彩楼下还有许多唱曲的女妓。确切地说,这个年代的酒楼属于娱乐场所,有些像杜中宵前世的卡拉Ok。
二楼的小阁子里,杜中宵与韩绛相对而坐,看着窗外汴河上的景色。
一个打扮利索的小厮飞快地跑来,行礼道:“二位官人饮什么酒?用些什么菜?”
杜中宵道:“最好的酒来一瓶,再来几样时鲜果蔬,要用大火炒的。还有,来一盘羊肉,再蒸一尾鱼。对了,若有新鲜青菜嫩藕之类,制几个凉菜过来。”
小厮答应一声,飞快地去了。
杜中宵对韩绛道:“子华,尝一尝我们这里的风味。我们不是刚在豆腐坊里见过榨豆油么,且看看用豆油炒出来的菜,与以前有何不同。”
韩绛笑道:“我不贪口腹之欲,待晓不必在这些事情上用心思。”
杜中宵不语。这可不是口腹之欲的问题,而是一场饮食革命。这个年代,正是后来的中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中最核心的,当然是炒菜。炒菜不只是味道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油脂的使用,脂肪摄入大量代替主粮,让人的饭量变小。
此时北方的种植结构,依然是粟即谷子为中心,淮河以北种麦并不多。谷子自然有许多好处,比如耐储存,方便加工,入口的口味较好,但与小麦比起来,却就远远不如了。如果能够推广面粉,增加小麦的种植面积,不只是百姓吃得好了,更可以改变种植结构。种冬小麦,一年两季就可以再种一季黄豆。虽然连茬会出现问题,但只要配合谷子和高粱换茬,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随着小麦面积推广,大豆的种植面积可以增加。多出来的大豆用来榨油,就可以极大填补主粮的不足。说到底,同样的土地面积,可以供养更多的人。
杜中宵推广榨油,用油炒菜,目的不是更好的口味,而是种植结构的改良。
用不了多久,小厮端了几个凉菜上来。一盘拌好的藕,一盘黑木耳,一盘菠菜,还有一盘鱼脍。韩绛看着新奇,问杜中宵:“这店家古怪,不上果子,却来几盘时蔬。”
杜中宵道:“这就是本酒楼不一样的地方,口味清爽,正好下酒。子华,我们日常软饭肥肉,其实于身体不好,多吃些菜,对身子有好处。你尝一尝,这些小菜味道甚是可口。”
韩绛吃了片藕,脆脆甜甜,果然不错。只是他不习惯这样吃,尝过两片,便就把筷子放下了。
现在吃饭的习俗是大鱼大肉,配汤饼之类。杜中宵前世的话说,就是煮好大块的肉,而且专找那些那些肥肉多的地方煮,再配上各种各样的面饼面条。哪怕喝酒,也多是如此。用那个年代的眼光看,这样吃当然不太健康,蔬菜太少。
这家酒楼是杜中宵按着自己的口味改的菜单,已经颇有后世的风采。自己堂堂知县,杜中宵当然要按自己的口味安排食物,不然这官当得也太过没有意思。知县喜欢这样吃,永城县从官吏到百姓也都学着这样吃,迅速成为一种风气。这里的菜色,竟然很快成了本地风味,汴河上的客商,许多到了这里都要专门来吃一次。这是高档酒楼,要的就是一个贵字,这些菜味道也确实比原来的好。
韩绛不好口腹之欲,可惜对这些并不习惯,也不感兴趣。若是杜中宵前世,两位这样身份的官员吃饭,大肉大鱼上来未免煞风景。可这个年代,皇上请饭也是大肉大鱼,要的就是这个俗气劲。
正在杜中宵为韩绛对自己的新式菜肴不感兴趣而觉得可惜的时候,一个二八年华的小娘子,捧了琵琶,身后跟了老儿,到了阁子里。也不说话,就在门口坐下,吚吚呀呀唱了起来。
这是此时风气,就像前世到了卡拉OK,总有人过来为你服务。这些人就靠此谋生,很多时候就是强买强卖的,由不得你拒绝。
杜中宵要与韩绛说话,取了几个铜钱,交予两人,让到别处唱曲。
那两人接了钱,行个礼,坦然到其他阁子去了。这里他们来过,后边便不会再有人来。
看着唱曲的小娘子离去,杜中宵不由想起了卢赛赛。那妇人这些日子被陈勤养得白白嫩嫩,又不安分起来。托了几次曲五娘,要再来管理这处酒楼,杜中宵没有应允。那妇人性子着实不好,让她到这里不知又惹出什么事来。陈勤做事分外卖力,牧场那里牲畜繁殖很多,尽量要安他的心。
唱曲的离去,小厮高声叫着,把几样热菜一一端了上来。一盘肉炒豆角,一盘清蒸鳜鱼。
韩绛尝了一口肉炒豆角,香脆可口,这种炒菜的特有风味是自己从来没有吃过的。放下筷子,口中连道:“这个好,这个好!香香脆脆,却是从来不曾吃过的。”
杜中宵连连相劝,两人饮了几杯酒。
几巡酒饮罢,话题转到政事上来。杜中宵道:“子华,那蒸汽机现在做得小了,看样子应该能够安到船上。你回去的时候,我把全套图纸给你,你找人试制。我那里的熟手工匠,也可带两人回去。”
韩绛点头:“我听说这机器,都是那个陶十七一手试制。若是有此人——”
杜中宵连连摇手:“别人可以带去陈州,陶十七却是不行,此人我还有用处。”
韩绛摇了摇头,不再坚持。只要有图纸,有自己从旁指导,机器总能够造出来。他现在担心的,是找制船的匠人。陈州那里只能制河里的小船,要造车船是万万不行的。
此事两人交流最多,谈了几句,便就略过不谈。
韩绛道:“制蒸汽机我自在陈州找高手匠人,不过制铁的工匠,待晓还是让我带几位回去。以后要制机器,必然要用到许多好铁,哪里买去?只有在本州制铁,事情才好做。”
杜中宵沉吟一会,才道:“不瞒子华,我现在县里有两处赚钱的地方。一处就是今日见到的这些店铺,赚的利息充交钱粮,为公吏差役发放俸禄。还有一处,是营田务。营田务除了开田种地,收粮米,也有几处作坊。其中最赚钱的,便是打造各种农具。今日见了许多店铺,其实单按一种货物卖的钱,本县赚钱最多的就是农具。是以我这里用铁极多。匠人我可以让你带一些回去,但从化铁炒钢,到坩埚钢,每样都只一二人。子华回去之后,要让这些人教会其他人,才是正途。”
(https://www.zbwxw.net/book/6055/422772335.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