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反对意见
朱大福自回京之后,朱元璋便一如往常那般,领着他批奏章,见朝臣。
明眼人谁都知道,朱元璋这是打算把朱大福往储君的方向培养了。
就朱大福这些年做的那些事情,除了那些有竞争资格的藩王之外,一般人无不赞成朱大福做储君。
要能力又能力,要仁义有仁义。
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那无不都举双手赞成。
一日,正当朱大福协同朱元璋处理奏章之际,有内伺进门禀报,道:“陛下,燕王二王子进京了,请求见驾。”
听到朱高熙进京,不管是朱大福还是朱元璋均略显诧异。
“你见老四都说什么了,他怎这个时候想起进京了?”
多年以来,朱棣安分守己,朝廷不召绝不会私自进京。
朱大福寻了一趟,他就派儿子进京,怎么想这都和朱大福脱不了干系。
对于朱棣这个时候进京,朱大福诧异之余还是略有惊喜的。
朱棣要不是存了对朱大福建议上心的心思,完全没必要这个时候派朱高煦专门跑一趟的。
“也不是什么大事,皇爷爷,高煦既然都来了,那就先见见,看他带来了四叔什么想法。”
朱樉死了,朱棡病了,朱允炆败了。
当下能威胁到朱大福地位的,只剩下朱棣了。
朱元璋存了扶朱大福即位的心思,当然也就很有必要替朱大福解决了后顾之忧。
“那就见见。”
朱高煦既都已经进京,那就没有不见的道理。
很快,朱高煦便喊了过来。
朱高煦平日大大咧咧,不受拘束惯了,在朱元璋面前倒也见了礼,但眼神却不断往朱大福身上瞥,恨不得当着朱元璋的面就直接和朱大福叙旧了。
朱大福拎的清,他知道朱元璋对他的中意,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自己在某些方面有朱标的影子。
朱标宽仁谦恭,知书达理,绝不会像朱高煦那样,不受礼节约束,随随便便搞那些小动作的。
但朱标兄友弟恭,关切兄弟,在这种情况下,是绝不会让朱元璋恼了朱高煦的。
再加之,朱大福和朱高煦现在关系本就不一般,他明知道朱元璋不喜欢朱高煦,自也就不会放任朱高煦被朱元璋厌嫌的。
在朱高煦三心二意见了礼之后,朱大福便主动开口,道:“北平至京路途遥远,四叔有紧要之事直接安排我给我也就是了,何必又让你跑一趟?”
有了朱大福开口,朱高煦不再和朱大福挤眉弄眼,大方自然了许多。
“你走的急,这不没来得及吗。”
“对,皇爷爷,这是爹让我呈交的书信,爹说...这是我们自家的家事,派个信使总是不能表明爹的那什么心,而皇爷爷也知道,老大他身体不好,最受不了路途颠簸,所以说,这个事只能由孙儿来做了。”
说话的功夫,朱高煦已移交出了朱棣的书信。
当着朱高煦的面,朱元璋便已打开了朱棣的信。
走马观花瞅了一眼,朱元璋脸上有了惊诧,问道:“你爹要出海?”
这个事情,可是朱元璋所没想过的。
“爹说,他的意思都在信里了,还望皇爷爷能够恩准,至于具体缘由如何,可让哥,对,吴王解答。”
朱元璋不善的眼神,直接瞥到了朱大福身上。
朱元璋之所以器重朱大福,就是因为朱大福重情重义。
他可不希望将来有朝一日,传位给朱大福后,朱大福对他的那些叔叔们大开杀戒。
感受到朱元璋不善的眼神之后,朱大福莞尔一笑,道:“可否让皇爷爷瞧瞧四叔的信?”
知道了朱棣的内容,他才能知道该朝着哪方面说。
总的来说,朱元璋还是信任朱大福,愿意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
从朱元璋手里接了信,朱大福大致瞅了一眼,倒也放心了。
朱棣在信里说的倒也清晰,说了海外的种种好,求朱元璋给他一个在海外建功立业的机会。
信中言辞恳切,并没什么阴阳怪气之言。
“这样的话,孙儿有几句话倒是能说给皇爷爷听听。”
让朱棣这些有抱负,有理想的王爷们扬帆起航,于大明千秋万代那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在朱元璋跟前,朱大福先是说了藩王政策,在几百年后对大明财政所造成的负担。
之后,朱大福又介绍了海外的种种好。
告诉朱元璋,这些藩王出去是为后代子孙开疆拓土了。
除此之外,还能用海外的这些资源协助大明强大起来。
现在正是藩王们雄心壮志的时候,等过上几代,被酒肉腐蚀之后,不说让他们自己去建功立业,就是打下来把他们送出去。
那些人也会哭爹喊娘,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因而,从现在开始就为后代子孙谋划一条康庄大道,很有必要。
朱元璋虽说年纪大,但志在千里。
对于朱大福描绘出来的宏伟蓝图,仍很是艳羡。
要是在海外能开辟出一番基业的话,那必将会实现日月所照皆为汉土的美好前景的。
“老四自小所学便为骑射,这么多年所领一直都是骑兵和步兵,海战并不擅长,如若出海恐还需练兵。”
朱元璋能这么说,自然也就是赞成朱大福所言了。
“肯定是要练兵的,四叔麾下护卫不善水,在陆上骁勇善战,到了海上颠簸上几个时辰怕就会丧失战斗力,大明若不能形成王者之师的战斗力,会被那些土著瞧不上的,才一见面便被轻视,往后再有行动怕也会艰难许多的。”
意见差不多统一之后,朱元璋便不再多言。
先是挥手打发走了朱高煦,道:“你现在京中留上几日,不是说和你哥有话要说,安分着些,别惹是生非给你爹惹麻烦。”
朱高煦离了朱元璋或许是会放飞自我,但当着朱元璋的面,是绝对不敢放肆的。
面对朱元璋的提前嘱咐,朱高煦也只能压着脾气,规规矩矩应承,道:“高煦谨记皇爷爷教诲。”
朱元璋面对许久不见的孙子,却也不再不再多言,只叮嘱朱大福,道:“大福,这几日就让高煦留在你身边待上一段时间。”
朱高煦带来了朱棣的书信,回去的时候,总得带着个结果的。
而朱元璋虽有了意向,但若要完全实行,还有不少需考虑的东西。
“知道了,皇爷爷。”
从宫里出来之后,朱大福便带着朱高煦回了自己家。
不管怎么说,朱高煦也是被他忽悠进京的,他好歹得尽好东道主的责任。
朱高煦精力旺盛,尽管一路舟车劳顿,却仍性质盎然的请教拳脚骑射乃是海战方面的问题。
“四叔出海,你也要跟着吗?”
最紧要的,朱大福是想知道,朱棣出去是否要携家带口。
对于朱大福来说,朱棣能留下妻儿做人质,那当然是最完美的。
其实,像朱棣这种第一次出海,带着妻儿也并不可取。
毕竟外面的情况究竟如何,谁都不知道。
不管是海上的风浪,还是土著,那都会带来危险的。
当然,朱棣要是强硬携家带口的走,朱大福也绝不会阻拦。
作为一个开了挂的穿越者,有信心,更有能力和朱棣掰掰腕子的。
“我和高遂都去,爹说让我们见见世面,也闯荡闯荡,老大就不去了,留下看家,爹说到时候听皇爷爷安排,老大不善骑射,留在北平起不到多大作用,到时候看是否要回京。”
朱棣能考虑到这一点,看来也是想到,他若携家带口出去,朝廷是会不放心。
主动留下妻儿,总好过朝廷要求有面子。
这个事情的决定权在朱元璋手上,最后到底怎么抉择还是由于朱元璋来定的。
“等皇爷爷决定吧,这几日你就安心住在我这里,有什么需要直接和下面人说。”
朱高煦既住在他家里了,自有必要招待好他。
“其他的不重要,你就和我好好说说海外的事情,你都能搞到海外的舆图,对海外那些土著的风土人情想必应该也有所了解吧,你就把那些东西详细和我说说,叫什么来着,知己知彼,对,就是这个。”
朱高煦有勇无谋,属遇事一股脑子往前冲那种,又怎会谋划至如此深远?
朱大福微微一笑,意味深长问道:“这是四叔的意思?”
朱高煦城府不深,也不习惯搞那些弯弯绕,在朱大福的询问之中,大手一挥道:“是,是我爹的意思,爹说你在北平的时候,没得及问问你这些,让我进京的时候单独和你请教,爹说艰难些不怕,要那种物产丰富,地域广袤,适合后代子孙繁衍生息的绝佳之所,让你帮忙做些指点。”
朱棣有这个雄心壮志,有这个谋划,像是个能成大事的。
“这个好说,我把各个地域的情况以书面形式写清楚,四叔要往哪里行船,都就由四叔说了算,我手底下还有个海上航行的天才,一并借给四叔。
现在说这话是有些早,一旦皇爷爷同意,就只望四叔能够帮忙照顾十六叔他们,他们年纪小,经验匮乏,缺乏老将的指引,怕是很容易吃亏的。”
不管怎么说,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朱棣之所以和朱大福玩那些弯弯绕,不过是源于,朱大福和朱棣有竞争关系。
那些小王爷们,基于朱棣,就只是兄弟。
作为兄长,怎么着都有必要照顾幼弟的。
“放心,他们虽是我长辈,但就年龄来说,我也会照顾他们的,更别说爹了。”
朱高煦年纪和那些小王爷们差不多,但阅历比他们强多了,的确是有资格照顾的。
而就在朱大福和朱高煦商量出海事宜之际,朱元璋也就朱大福所提意见进行了深入考虑后,又召集了六部朝臣和一众心腹大臣进行了商议。
对于分藩政策,很多大臣本就持有反对意见的。
要不是朱元璋手段强硬,不知道有多少人跳出来据理力争。
现在朱元璋自己说分藩之策于后世的弊端,大部分朝臣当然是喜闻乐见的。
不过,就朱大福所提,仍还有不少人反对。
理由之一,那些藩王去了海外,一旦积蓄起力量,怕是将反攻大明本土。
到时候,若天下藩王全都群起而攻之,那大明又将如何应对?
理由之二,海外的情况风云诡谲,藩王们出去是否能够立足很难说的清楚。
一旦碰上强势之敌,会给大明遭来强敌的。
理由之三,大明乃仁义之时,绝不能行无理之兵。
总之一句,只要海外那些人没骑到大明头上拉屎撒尿,大明绝对不能主动出兵,破话大明天朝上国的名声。
朱元璋手段强硬,动辄剥皮实草,却也从不曾杀过言官。
对于这些提出不同意见谏言的大臣,朱元璋虽然心中郁闷,满腹怒气,却也不能因此把这些人给咔嚓了。
不管怎么说,这些人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朱大福和朱高煦洋洋洒洒介绍了一大堆,又给朱高煦安顿上了饭菜,之后这才回了宫。
以前朱大福还没认祖归宗的时候,朱元璋都时不时出宫找朱大福吃饭。
现在朱大福好不容易回了,朱元璋自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只要朱大福不是特别忙,朱元璋都要求朱大福一起吃饭。
朱元璋这么大年纪了,别看那么多子女,真正能和朱元璋像普通祖孙交往的只有朱大福了。
无论如何,朱大福也不能拒绝朱元璋如此一个渺小的愿望。
回了宫,以朱大福爱吃为主的饭菜都已准备妥当,朱元璋正坐于不远处批阅奏章。
对于朱元璋来说,每天除了面见朝臣,就是批阅奏章。
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基本上少之又少。
“皇爷爷,我回来了。”
朱大福喊了一声,朱元璋听到声音抬头瞅了一眼,应道:“你先吃,等咱批完这个,剩下的都交给你了。”
在外面的时候,朱元璋便把奏章交给朱大福。
现在朱大福身份名正言顺了,这些奏章更是朱大福的。
朱元璋想要磨炼朱大福,朱大福也想为朱元璋减轻些负担。
“不急,孙儿等皇爷爷一块。”
几炷香功夫,朱元璋这才放下奏章,起身走至了餐桌旁。
以前的朱元璋见到朱大福,哪次都是笑眯眯的。
而今天,自朱大福进门,朱元璋就没露过笑脸。
“皇爷爷碰到什么难题了,孙儿可否能帮上忙?”
既要当人家的孙子,为朱元璋排忧解难肯定是义不容辞。
朱大福眼神迫切,朱元璋停顿片刻,终于说出了缘由。
“咱当初分藩的时候,那些人就不同意,咱听了你的意见,说把咱儿子放到海外,让他们自行给子孙后代打一片基业去,还是那些人,举出各种缘由反对,偏偏咱自幼没读过什么书,辩不过他们。”
当初反对分藩的人有多少,朱元璋还不是态度强硬,坚持己见,把儿子们都分了出去吗?
现在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朱元璋焦头烂额,大部分原因,怕还是因朱元璋对朱大福所提意见的不确定。
说白了,那些朝臣的反对意见,有些说动朱元璋了。
朱大福该说的都与朱元璋说过了,若想让藩王出海达成所愿,唯一的办法就是解开朱元璋心中的疑虑。
“孙儿读书虽不多,但孙儿这么多年形形色色的人见过不少了,有时候的辩论不见得非得是采用书本上的东西,只要道理说的通,哪怕是乡间哩语都能取胜。
不管怎么说,出海之事乃是孙儿的意见,孙儿愿替皇爷爷解答一下那些臣工的疑问,孙儿相信,那些臣工之所以反对大部分时候还是出于公心,相信是能听孙儿讲道理的。”
朱大福信心十足,朱元璋简单思考,终还是应答了下来。
他需朱大福解释一下心中的疑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朱大福若能把那些朝臣辩论倒,将来也不至于被这些人牵着鼻子走。
“行,等明天咱就把那些人招过来,你和他们好生说说这些问题。”
朱元璋答应了,朱大福还不满意。
“干嘛明天,就今天晚上,今日事情不能今日解决了,孙儿睡觉都会睡不安生的。”
早日出海,他的商船就能早一日赚到银子。
更何况,以全局考虑,藩王问题乃是当下所面临最头疼的问题,有朱元璋在,不管怎么解决,那都不至于激起千层浪。
一旦朱元璋不在,朱大福除非好吃好喝供着这些王叔们。
不然的话,不管他使出什么方式,哪怕对那些王叔百利而无一害,怕总会有那么一个两个人反对的。
朱大福这种今日事今日毕的紧迫,很符合朱元璋的价值观念。
朱元璋之所以把这个事情放到明日解决,不过就是想让朱大福歇一歇的同时,并有所准备。
现在朱大福既要求现在解决,朱元璋自也没必要反对了。
“不愧是咱大孙,那行,就听你的,咱马上就招他们进宫,先让他们等着,等吃了饭再去见他们。”
有臣下等君主的,可没有君主等臣下的。
为人臣子的,让他们多等等无可厚非。
(https://www.zbwxw.net/book/579733/722674252.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