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 好同志,贝利亚
红色斯大林格勒号那甚为骇人的威力,给了慈父斯大林同志以极强的内心震撼与冲击。
除了那些飞机扔下来的重型航空炸弹,斯大林同志想不出还有什么样的武器能有如此这般惊人的威力。
与重型航空炸弹有所不同的是,红色斯大林格勒号不需要飞机挂着沉重的炸弹,去慢悠悠地飞到目标头顶上空,冒着随时被敌军防空火力连飞机带航弹一起给撕成碎片的风险,向着目标发起很可能有来无回的空袭。
红色斯大林格勒号的射程足够远,能够避开目前已知的任何一种地面装备的火力打击范围,并且只要把警戒工作和防空任务布置到位,就连那些恼人的德国苍蝇也是骚扰不到这门威力十足的超级武器的。
诚然红色斯大林格勒号有着部署周期长、需要上千号人专门来伺候的问题存在,但全程目睹了此次测试的斯大林同志总觉得,与这件超级武器的实际效果相比,动用起来的操作人员还有保障力量都是值得的,关键就要看红色斯大林格勒号如何发挥它真正的用途。
事实上这么想的人不光是慈父斯大林同志自己,作为红军高层核心人员的朱可夫与华西列夫斯基等一大票高级将领,甚至连自未来穿越而来、亲手为苏联红军缴获到了这件超级武器的马拉申科自己都认为。
这门人类战争史上实际投入过实战的最大口径火炮系统,必然是有其极为重要的价值所在的,要不然的话马拉申科也不会那么费力地去把这东西搞到手。
在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实际投入使用之前,地面常规武器的范畴内就属火炮这东西是战争之神。
再怎么坚固的地面工事掩体,也绝对挡不住800毫米大炮管子来上一下。
有朝一日当敌我双方的攻防态势逆转,英勇的红军战士们冲破边境的防线攻入德国本土,让那些邪恶的呐粹法希斯在自己的土地上,尝尝被自己建造的超级武器炮轰的滋味,这样的事情光是想想就已经足以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考虑到红色斯大林格勒号每一次的开火机会都十分宝贵,此次在库宾卡测试场举行的首次实弹射击测试,仅仅只进行了一发试射便宣告收场。
专门从苏联各个火炮技术局抽调来的专家团队组成了专门的项目组,对分毫不差、严密记录下来的红色斯大林格勒号射击数据,立刻开始了专项的分析研讨。
专为红色斯大林格勒号而生的特别重型炮兵团已经成立,考虑到快速形成战斗力和学习这款超级武器该怎么使用的现实需求,新成立的特别重型炮兵团编制要比同级部队足足超编1.5倍!
而至于多出来的那半数人员,基本都是各个炮兵部队抽调过来的精兵强将,这是为了满足最高领袖斯大林同志,希望这件武器可以尽早进入备战状态而做出的特别安排。
有关于红色斯大林格勒号的所有相关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
由于这玩意儿是直接缴获来的唯一一台不可复制的超级武器、具有其特殊性,手中没有任何附带说明书的红军特别重型炮兵团,只得把那群抓到的原朵拉二小姐仆人们继续拉出来当牛做马。
让这些被俘之后像霜打茄子一般纷纷蔫了的德国佬们,好好教教红军战士们该如何使用好这款超级武器。
什么?你问如果有德国佬不听话、或者是故意使坏怎么办?
没关系,精明的贝利亚同志受慈父斯大林同志的委托,专门做出了能确保万无一失的特别安排。
所有被俘的德国佬技术人员被分成两拨人分别收押,两拨人当中都基本涵盖了各个专业和领域的技术人员,两拨技术人员掌握的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量上基本能做到同一水平。
这两拨人平日里根本见不上面,以早班和晚班、奇数日和偶数日的方式轮流进行授课和培训,故而没有办法交流彼此间的信息,任何敢搞小动作的行为都会被视作与逃跑同等的罪行,享受西伯利亚农家乐有去无回游,这是提前对俘虏们讲明清楚的必须遵守规则。
贝利亚安排了专门的精干记录小组,对两拨德国俘虏的授课和培训内容进行详细记录比对,在当天的工作和任务量完成之后,抄送一份给各个火炮技术局的专家组成的项目组那里,记录小组自己则保留原件对两份授课和培训报告做详细对比。
这么做的目的只有很简单的一个:搞清楚德国佬有没有在详细数据和关键内容上使诈玩欺骗。
因为这两拨被俘的德国佬平日里根本见不到彼此、无法交换信息,因此就算是有暗藏的法希斯分子专门搞破坏,给红军故意传授错误的信息与技术,但他们却不可能在每一个参数细节上做到完全的假内容一致,尤其是某些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的数字更是如此。
只要稍稍认真地对两份报告详细内容加以对比,很容易就能找出其中不一样的地方。
而一旦真发生了这样的恶性事件,内务部派来的相关人员,就可以立刻结合红军自己的火炮技术专家团给出的相关意见,从阴影中出击、隐秘行动,把躲藏在俘虏队伍里的呐粹破坏分子给揪出来。
不论再怎么嘴硬的法希斯分子,只要送去卢比扬卡大街享受两天包吃住,小脑袋瓜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有什么同伙,全都会一五一十地按部就班吐出来、不掺半点假话,贝利亚同志就擅长带人搞这个。
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顺藤摸瓜,把深埋在阴暗土壤里的呐粹破坏分子像拔树根一样、一股劲全都给揪出来,彻底清洗俘虏队伍以做到绝对安全。
对于贝利亚呈交的这个计划方案,慈父斯大林同志在详尽浏览了每一个细节之后,立刻不断点头表示了高度的认可与赞赏。甚至在克里姆林宫的会议现场,直言表扬贝利亚的工作能力优秀、尽职尽责,建议同志们多学习贝利亚同志这种在工作上敢于创新的精神。
只是包括慈父斯大林同志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注意到的是,坐在会议现场角落里的玉米同志赫鲁晓夫,虽然和周围其他人一样鼓着掌,脸上的笑容也是如正午阳光一般格外灿烂、好似发自真心。
但双眼之中那极不容易察觉的一瞬间,所闪现过的阴暗眼神,却是不容否认而客观存在的。
一些很久以后才能引发质变的梁子,或许在这个时候就已经结下。
(https://www.zbwxw.net/book/565353/20791709.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