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明末大寨主渤海郡公 > 第1094章 抗水救灾

第1094章 抗水救灾


第1094章  抗水救灾

抗洪这种事,是一件对组织力要求相当高的事情。

地方衙门虽然可以征召的大量的民众,但是想要阻止这么多的民众参与抗洪,其实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而军方在这一方面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一声令下,几千几万人就会奔赴指定区域,然后参与修筑堤坝等事务。

而且军方的将士都是身强体壮的,其体能可比普通的青壮强得多了,一个人都能够顶的上几个民夫的工作量。

毕竟这年头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普通民众想要吃饱不太容易,哪怕是青壮,但是很多也是没几两肌肉的,那里像军方的将士们一样的,一个个都是身强体壮,浑身肌肉。

温玉森当即道:“有军方的鼎力相助,定然能够安然度过这一次为难的!”

不过温玉森说了这句后,也是没有多说什么了,毕竟军政分离,在这种涉及到军务的事情上,言多必失,哪怕是抗洪也一样。

他们地方衙门和军方的关系向来不怎么样,没办法,军政分离的大环境下,没矛盾也要制造矛盾啊,要不然大王还以为他们这些官员和将领勾结起来要造反呢。

这一次抗洪也是如此,军方是军方,地方是地方,两者互不干涉。

不过这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表面姿态而已,实际上,双方还是要配合起来的,而且军方也是不太可能单独作战,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听从地方的安排的。毕竟让他们打仗的话,那简单,直接就上了。

但是抗洪这种事,他们陆军真不专业,虽然兵力充足,但是具体怎么搞,还是要听从地方上的意见。

第十三兵团的兵团长赵志焕陆军中将已经是给过他指示了,这一次抗洪,要尽量的配合地方,充分发挥陆军自身的长处。

什么长处?

打仗?肯定不是啊!

和洪水打毛仗啊!

面对洪水,军方的长处是当工兵!

陆军天天挖工事,这修工事和修堤坝虽然不太一样,但都是土木工程,陆军表示一点问题都没有。

虽然说,楚文墨陆军少将这个河南省守备司令,不归第十三军管,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人家赵志焕可是陆军中将,而且还是野战兵团的兵团长,军方的实权中将,未来那是有希望继续高升一步,成为上将的人物。

那是他一个当年连主力步兵师的师长位置都竞争不过,最后竞争失败后被迫到地方任职守备司令的人所能够相提并论的啊。

第十三兵团赵志焕说的话,哪怕不是什么正式的命令,他也得听着。

所以为了表明陆军的态度,楚文墨在后续的会议里并没有多说,而是听着地方官员在说,他们说的都是要在那里加固河堤,要在那里修筑备用的河堤,商讨准备在什么区域充当泄洪区,牺牲一片地方,用来保障黄河的安全。

这些事,他并不插口,只是在他们说起,在加固某段河堤,修筑某段备用堤坝,尚缺人手若干时,他才会开口:“没问题,交给我们陆军!”

军政双方,在商讨如何抗洪一事上,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分歧。

很快,会议就是结束,众人就是各自披上雨衣走出了巡抚衙门,其他人有着各自的任务要去处理,而温玉森则是准备去河堤再看一看。

冒着小雨,他带着一行人再一次登上了河堤,并见到了开封府知府孙林溪。

孙林溪的样子,比他温玉森还要狼狈,温玉森是没睡好,双眼布满血丝,路上的时候,脚上沾染了不少的泥水。

但是这个孙林溪,整个人看起来疲惫不堪,这一问才知道,这人已经是在河堤上待了两天了!

不管此人是因为压力才被迫的,而是只是想要作秀,但是能够做到这样,温玉森还是很欣慰的。

甭管怎么想的,但是他只要看到表现!

有这么一个知府住在河堤上,估计也没几个人敢怠慢了!

下面的各县县令,各镇镇长什么的,也都是亲自带着属下以及征召而来的民夫在抗洪的第一线。

不管事情最后怎么发展,但是在抗洪一事上,当地官员们都是奋斗在第一线了,哪怕是其中有人怕死不愿意来,但是连巡抚温玉森自己都连续来了两次河堤,开封知府都住在河堤上了,你敢不来,分分钟被摘掉乌纱帽信不信!

进入了河堤上的临时茅屋,温玉森脱下了雨衣,一个个问候这些官员,以及部分乡贤,又重点嘱咐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这才回去。

这可不是什么回巡抚衙门休息之类的,这下了河堤,他还有一大堆的事要忙了。

首先,他去了距离一段比较危险的河堤外数公里外的地方,这里是他们临时选定的备用河堤的地方,准备依靠当地的地形,临时修筑一条堤坝。这样不至于危险的河堤决口后,洪水直接肆虐大片平原地区,而是能够堵在这里。

备用河堤的施工工地上,可以看见上万民夫以及数千将士正在奋力的施工。

这年头也没什么施工用的机械设备之类的,只能是用铁锹,锄头之类的工具一点点的挖,用人力肩挑手提运输土石。

这也就注定了,但凡想要干掉什么工程,人数都得多,而像这种修筑长度达到好几公里的备用河堤,而且还需要短时间内修起来,没有个几千上万人是别指望了。

也好在温玉森在几天前,暴雨来临之前就是接到了来自金陵城的加急警报,提前了两天安排相关的工作,暴雨刚开始就是组织了大量青壮参与防洪。

要不然的话,这得迟好几天才能够动起来呢。这种关键时刻,一天两天的差距,就足够决定生死了!

温玉森巡视各处工地之后,回到了城内,这回到城内干嘛?自然不是回去睡大觉,他要亲自召见开封城以及周边地区的士绅以及大商家。

干嘛,让他们出钱啊!

抗洪这种事,别看只是动员民夫修堤坝什么的,但实际上花费是相当多的,这参与抗洪的人大几万人的,需要为他们准备粮食,准备医药,这都是要花钱的。

而偏偏,官府财政又没几个钱!

河南的地方财政一直都是不宽裕,没办法,这地方本来就是个农业省份,而且受到黄河泛滥的影响,民政收入本来就不高,而地方财政收入自然也没几个。

这些年,好不容易在开封发展工业,搞了十来家工厂,但是这些工厂都是中小工厂,基本上无法为地方财政提供太大的帮助。

地方财政没钱,但是要抗洪,之后还要救灾,这需要的钱多了去,难道要死等着财务部拨款下来?

那样黄花菜都凉了,说不准开封城都被淹没了,财务部的款子都还没拨下来呢!

遇到大事,官府组织、大户出钱、小户出力,这历来是华夏王朝的处理方式,即便是到了大乾也不能免俗。

当然了,大乾从来都不搞什么强行摊派,这不符合大乾的仁义作风!

大乾往往是以捐助的形式进行,遇上什么事了就会召集大户募捐。

理论上来说,捐多捐少甚至不捐全凭自愿!

嗯,仅限理论上!

大乾的各地方衙门搞的捐助活动,往往是官方组织,甚至是地方官员一把手组织的,筹集资金用来修路铺桥,或用来救济灾民,或用于其他的民生工程,这些即是关乎一个地方的发展,同样也是关乎着官员的政绩。

不捐也行,但是你都不让地方官员高兴了,他们能让你高兴?

分分钟给你穿小鞋!

脾气好的只是今天有巡警来查江洋大盗,明天来检查消防,后天检查卫生,这种都还算好的,如果遇上心眼小的,各种手段能直接就把你店铺给折腾没了。

所以哪怕是为了不得罪头顶上的父母官,士绅商人们都会捐助一部分的钱财的。

更不要说,今天你给了父母官面子,人家也会给你面子啊,这捐了就是人情,而人情这东西,可大可小。

至于捐多捐少,得看情况了!

而这一次情况也是类似,而且是更加严重的洪灾,正是需要官府、大户、百姓相互合作,共度难关的时候。

如果他们捐助的钱财达不到温玉森的心理预期,那么以后就别指望在河南混了!

所以他坐下来就是对着一群士绅大户们道:“如今数万百姓和军方将士,正在前线奋力抗洪,而诸位在开封等地,都是有家有业的,这抗洪保的可是在座诸位的产业!”

温玉森并没有和他们进行太多的废话,如果只是普通的知府,县令这些,恐怕还会有一些的顾忌,但是温玉森却是河南巡抚,封疆大吏,可没有什么心情和他们多废话。

所以开始就是的直接说道:“洪水当头,此时正是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时候!”

虽然还没有明确说捐钱,但是在场的人都不是愚笨之人,来之前就已经是知道为什么而来了,众人都是有了心理准备的。当即,一个年约六十的老者就是开口道:“时值危难,我们唐家自然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我们唐家虽然家底薄弱,不过也愿意捐助白银一万两,衣服五千套,帐篷一千顶,另还会有价值三千两银子的粮食以及药物,以供抗洪救灾所用!”

听到这话,温玉森微微点头,这个唐老头,既然敢第一个开头,自然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其家族的财富在河南一省,也算是名列前茅了。

他捐助的现金虽然只有一万两银子,不过却是还有衣服五千套、帐篷五百顶,这个衣服五千套也价值几千两银子了,至于帐篷也是差不多几千银子了。

综合算下来,唐家捐献的现银以及物资,总价值已经是超过了两万两银子了。

这个数字,可不算小了,唐家虽然家大业大,但是拿出这么一笔钱也算是尽力了。

唐家的产业众多,拥有不少的土地和商铺之外,也是和国内的绝大多数士绅家族一样,这些年逐步涉足工商业,尤其是工业,士绅家族开工厂已经是成为了潮流,唐家也不例外,早些年就是投资建立了吉丰纺织公司。

不过他们的公司挂着纺织公司的名头,但实际上并不从事缫丝、纺纱、织布等这些纺织业的上游产业,而是从事下游产业,也就是直接生产各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成品,比如服饰、被服等。

他们直接从那些大型纺织公司里购入机制布匹,呢料等原材料,然后雇佣大量的工人裁剪,缝制各类成衣以及其他各类纺织产品。

其产品除了物美价廉的服饰外,还生产其他各类纺织制品,比如被套被单,蚊帐,帐篷等。

别小看了他们家的这些纺织产品,实际上他们的实力相当不错,其服饰遍布好几个北方省份呢,虽然说服饰这一块,受到国内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的大环境所影响,所以和布匹一样,很难在农村打开市场,不过在城市里却是依旧有一定的市场。

除了服饰外,唐家的吉丰纺织公司所生产的其他产品也不错,尤其是他们的帐篷!

一开始,他们所生产的帐篷其实只是一个附加产品,因为这玩意本来就是小众产品,市场需求非常小,但是其质量却是不错,成本控制的也非常好,物美价廉之下获得了军方的青睐,并采购了他们家的帐篷,让唐家的被服厂成为了国防合作企业,军需品供应商。

各种产业加起来,也算是让唐家在过去几年里赚了不少钱,唐老头子说自家没啥钱,只是谦虚而已,实际上在场诸人里,就他最有钱。

温玉森对他的捐赠还是比较满意的,算是带了一个好头!

当即,其他的士绅大户们也是陆续开口了,这里头,大部分都是开封当地的士绅大户,有的家底丰厚一些,有的家底薄弱一些,有的已经是大规模转向工商业,有的也是死撑着依靠土地的产出,个人根据自身的实力,另外还根据整体的特殊情况,捐献了或多或少的现金以及物资。

物资大多都是能够直接在救灾上用得上的,主要是粮食以及药物还有衣物,工具什么的,至于说其他用不上的东西,也没人敢傻乎乎的拿出来捐献。

比如从事瓷器产业的许家,人家就很明智的没有捐献哪怕一件瓷器,而是直接捐献了五千两银子的现银。

除了本地士绅大户们外,还有几个人是国内的几家大型企业派驻到开封的管理层。

河南虽然说工业发展的不咋地,但是好歹也是中原腹地,同样也是传统的粮食产区,而开封也是省城,所以还是有不少的企业在这里开设了分公司或者是分厂。

不过这些管理层的权限有限,自然是不可能捐献太多的,只能是一两千两银子的捐。这倒不是说他们所属的公司小气,实际上这些大公司不小气,哪怕是为了企业的声誉,在遇上这种大灾难的时候,也会捐献大笔资金的。

浙北联合纺织公司,这家由浙江的众多传统从事丝绸行业的传统商人们,联合组建的民营纺织公司,从事蚕茧、生丝、丝绸等一系列生丝制品的生意。

在前面浙北部分府县遭到洪涝的时候,一次性就捐献了二十万两的现银以及救灾物资。

这也是大乾立国以来,众多民营企业里,所捐献出来的最大额度善款了。

为此,大乾周刊都是破天荒的给他们做了一个重点报道,当然了,主体并不是他们,主体是当代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联合纺织公司只是被作为典型进行举例而已。

而这一篇的重点报道,也是浙北联合纺织公司的名声瞬间传遍了大江南北,这一次的捐款既体现了该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又是彰显了他们公司的财力。

你想啊,寻常公司的总资产都没二十万两银子呢,但是人家一次性就捐款二十万两银子了,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不差钱!

而商业挑选合作对象的时候,总是喜欢和不差钱的企业合作,这样才能够合作顺利,避免出现各种麻烦,生丝行业,本来就是重资产产业,利润虽然高,但是成本也高,风险也大。

那些蚕农们自然是更喜欢和这样不差钱的生丝企业签订蚕茧收购合同,那些贸易商人也是喜欢和只有这样的公司合作,购入并代理销售他们的生丝以及丝绸成品。

二十万两银子的捐献,给该公司带来的是翻倍的业务增长,而且还在持续高速增长中,继续这么发展下去,过几年怕是要挑战生丝产业的龙头企业,江南纺织公司的地位了。这二十万两银子,其实都不是捐赠,而是广告费了,面向全国,效果良好的广告。

不过,这么的数额的捐献,肯定是需要企业总部乃至董事会的同意的,普通的经理没这么大的权限,在场的几个管理层,只是代表分公司捐献一定的数额而已。

等众人都是先后报出了捐献数字后,温玉森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这些人,还是很上道的,在座十七人,代表十七个家族或者企业,一共捐献了十一万两银子的现银或者用得上的救灾物资,这已经不算少了。

有了这么一笔款子,再加上地方财政的款子,至少短期内是不用担心抗洪所需要的费用了,至于后续救灾的费用也有了一部分,不过肯定是不够的,到时候就需要发动全省的力量乃至全国的力量了。

不过,那已经不是温玉森现在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现在,他的重点是保障抗洪所需,努力做到黄河不决堤,不造成大规模的洪涝。

要不然,今年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受灾,有多少人饿死呢。

温玉森努力带着官员军民抗洪的时候,从金陵城一路狂奔,路上几乎没有休息过哪怕一天的,河南防洪抗洪督导组也终于是抵达了开封!

他们的到来,也是让温玉森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个督导组里,除了督查的御史外,还有好几个专业的人才,都是内阁挑选出来拥有丰富抗洪救灾经验的官员,这些人抗洪救灾的经验可比普通官员丰富多了。


  (https://www.zbwxw.net/book/3875567/470882.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