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朱标:老四,我们兄弟只有一个赢家!
洪武三十七年,七月初旬。
朱棣一行人,历时将近九个月后,再次返回燕京。
对于燕华和大明在秦淮河上,进行的‘海战’,燕华这边,按照朱棣离开前的交代,低调处理。
除了往来两地的商人。
燕华官方。
百姓只知道,朱棣一行人此番回去,受到了大明的责难。
并且两个政权,断绝外交关系。
大十字铁路建成一半,尚未完工,便终止了洪武三十年签订的协议。
彼此关系,随着先帝朱元璋辞世,急转直下。
至于,那场由朱标和徐宪昌联手导演的夺取舰队,以及海战,则低调处理了。
百姓并不知晓。
所以,百姓虽然有些愤怒、难过,却也更加激动。
毕竟,朱棣在某种程度,就是燕华的主心骨。
将近九个月离开燕华,虽然燕华的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发展,可百姓心中依旧不踏实。
得知朱棣回来。
整个燕京百姓,自发发起了一场盛大欢迎仪式。
在热闹的欢迎气氛中。
朱棣的游轮,在六艘新一代战舰的护卫下,驶入燕京湾海军军港。
受损的两艘,在途径鸡笼屿时,便低调进入鸡笼屿造船厂,进行修复。
海军军港。
叶茂、俞靖、谭渊、张武、周浪等人,率领海陆文武三班人马,翘首以盼站在码头,紧盯着缓缓入港的舰队。
当在游轮舰首甲板,寻到朱棣的身影时。
所有人齐齐悄悄松了口气。
他们为臣这么多年。
从未像过去九个月,这般提心吊胆。
“拜见王爷!”
当朱棣从游轮走下来时,近千人,燕华高层,齐齐躬身行礼。
声音中的激动、安心,放松,难以掩饰。
朱棣看着面前,跟随他,一步步,开创燕华,把燕华推到如今这个地步的老兄弟们。
唇角不由浮现笑意。
他明知徐宪昌这个人,并不稳定。
可依旧,带着全家人回去。
除了破大哥的金身,为雄英和二哥他们谋划。
同样。
也是对燕华官员的一次考验。
若是有人如徐宪昌那般,无法接受燕华现行的这一套理念。
无法放弃,数千年形成的尊贵卑贱,人上人想法。
他不在燕华这段期间。
尤其是被困金陵,被大哥软禁这段期间。
就是这类人,最好的机会。
只要有这种想法的人,任谁都清楚,错失这次机会,让他平安回到燕华,往后这样颠覆他的机会,就再也没有了。
但根据,抵达鸡笼屿,军情司的汇报。
燕华的高层,没有这种人出现!
他岂能不高兴。
无论是海军将士,绝大多数都不愿意跟随徐宪昌,不愿意接受大哥的利诱。
还是燕京这边。
他最危险时。
眼前这些老兄弟们,不受影响,竭力维护,他为燕华塑造的这一切。
都证明了,他选择的这条路,可以走通!
更主要,这些老兄弟能跟紧他的步伐,不用他抛弃,或者举起刀去解决问题。
他内心也十分轻松。
他有勇气,也有一颗足够冷硬的心,抛弃那些无法与他走在一起,志同道合的老兄弟。
但内心情感,还是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
当然。
其实,之所以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也很容易理解。
他的理念,早已在远走大明,出海前,就表露的很清楚。
面前这些老兄弟,既然愿意跟着他出海,一路披荆斩棘,从鸡笼屿一个海盗经营,荒芜的小海湾,发展建立,如今偌大的燕华政权。
老兄弟们,其实早已选择了这条路。
从一开始,就经过了一次选择筛选。
未来。
他之后。
他们这批人走了之后。
肯定也会混入一些,伪装者,企图通过窃取权力,颠覆他留下来的这套。
不过,他对未来,并不害怕恐惧,也并不悲观。
当初出海,愿意跟随他的这些老兄弟,经过选择筛选。
而他现在营造的政经格局、社会风气、官场制度,同样也是一种筛选。
这种筛选,只要确保,进入权力体系的,绝大多数支持他留下的这套就足够了。
混入的极个别别有用心之辈。
即便掌握很大权力。
也根本不可能颠覆他留下的主体思想。
无非就是,搞点小动作。
造成主体思想,在某一阶段,发生轻微偏移。
可权力是交替的。
主流绝大多数支持他留下来的这一套。
就意味着,必然有后来者,取代别有用心之辈,再次将偏移的轨迹,拉回来。
就会出现,轻微的忽左忽右现象。
但无论如何摆动。
这种螺旋式摆动,都一定是围绕着他留下的主体思想这条主线。
这就足够了。
这世界,从来都是有阴有阳,有正有反。
根本无法追求,足够绝对的东西。
以前,他不懂这个道理,直到结识张三丰张真人后,才真正明白。
这就是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
不可能,由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
他只要确保,这种螺旋式摆动,不破坏主体思想这条主线。
螺旋式的扰动。
无论怎么扰动,都紧紧围绕主体主线扰动即可。
不可能追求极致。
追究极致的绝对,必将稍不留神,陷入另一个极端面。
就像阴阳转化。
追究极致的阳,稍有不慎,就会突破临界,进入极致的阴。
朱棣出神……
码头一时陷入安静。
直到徐妙云轻轻碰了碰朱棣胳膊,提醒:“四郎……”
朱棣这才回神,不好意思笑笑,跨步走过去,“这些繁文缛节的虚礼,就免了。”
亲自一一,将叶茂、谭渊等人扶起。
然后转身道:“我来给你们介绍几个人。”
“这位是咱们中原,道教影响力极大的活神仙张真人,张真人此番来咱们燕华,就是要看看,咱们燕华到底建设的如何……”
张三丰手握浮尘,做了个道揖,“各位好。”
他知道,燕华的官员不称大人,但又一时间,不知该如何称呼。
叶茂等人自是知晓,张三丰。
没想到,这位道教影响力极大的活神仙,竟然会来燕华。
震惊之余,忙回礼。
“这位就不用介绍了,我二叔,信国公汤和。”
“拜见信国公。”
“这位是雍鸣的泰山,原朝廷新军协统……”
张麒一家,发生了此事后,也辞去了官职,跟着朱棣举家搬迁燕华。
朱元璋当初,撮合,是想加深燕华和中原的联系。
当时,朱元璋恐怕也没有想到,朱标、朱棣兄弟二人,走到如今这一步。
朱棣一一介绍后。
叶茂笑指,旁侧一个小团体,“王爷,沈仁将军……”
沈仁为首,十几人含笑站在旁边。
柳升这个老下属,正陪着沈仁。
朱棣快步走过去。
他早看到了。
“沈前辈,没想到你们比我回来的都早。”朱棣含笑打招呼。
“拜见王爷!”沈仁带着,跟随他,一起挂印辞官,出海来燕华的福建将领,郑重作揖后,解释道:“听闻王爷安全从金陵启程后,我们就直接挂印辞官赶来了。”
说着。
沈仁压低声,低语:“王爷请放心,只要皇帝不是把整个福建地方军全部调离福建,福建地方军,永远都是革新派的中坚支持者,也永远都是太孙的支持者。”
他虽然带着一些心腹离开了福建。
但福建地方军。
并不会因为他的离开,而变了颜色。
他和这几个亲近将领离开福建,也是必然的。
首先,是他们自己的意愿。
若非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或许,他们早来燕华了。
其次,当初燕王主政福建时,他们和燕王走的太近了。
新皇登基,也容不下他们。
与其让新皇主动动手,还不如,他们自觉点。
“另外,王爷我们离开福建时,听说,朝廷以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傅友德为副帅,统帅三镇京营新军南下,同时随行的,还有一个军事观摩顾问团。”
朱棣不动声色点了点头。
虽然沈仁没说,或者,大哥根本就没有宣扬,这三镇离京的目的。
但他猜测。
十有八九是去东南次大陆。
他早知道,这一战是无法避免的。
“沈前辈,我早为你们,留了房子,现在你们可算到了,家人也一起到了吧?怎么样,我给你们准备的住宅,还满意吗?”朱棣爽朗笑着询问。
沈仁不由笑了。
感觉特别暖心。
虽然给他们留住宅。
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
可从王爷,在燕京湾,建设燕华都城之际,就给他们留了住宅的细微之处,就能看出,王爷对他们的重视。
王爷这是向所有人表明。
他们这些人,并不是现在才加入燕华。
而是从燕华创业之初,就加入了。
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顾虑,先留在中原罢了。
王爷是用这种实际行动。
认可他们这些年,默默的付出。
“满意!”沈仁含笑点头,“家里婆娘孩子们,都特别满意,咱们燕华的一切,他们看的都新奇着呢。”
众人又寒暄片刻后。
登上马车。
……
花费三天时间。
朱棣粗略了解离开这段时间,燕华发生的事情,以及处理积压的政务后。
就召开了一次文武海陆三班人马的联席会议。
在会议一开始。
就对人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整。
最大的调整,就是谭渊辞去兼任的陆军部长之职,专心带兵。
而沈仁被任命为燕华陆军部部长。
同时,又成立了两个镇陆军。
安排沈仁带来,早已投靠了朱棣,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高级将领。
当然,为了团结,或者准确说,为了尽可能模糊军中派系问题。
对陆军行进了重新调整整编。
对于人事调整。
陆军整编。
没有人抵触。
朱棣的威望摆在那里。
可以说,在燕华,任何事情,都是朱棣一句话的事情。
不过,朱棣对这种绝对权力的使用,一直都十分谨慎。
调整结束。
朱棣提及,另一件大事:“有一件事,我想和你们商量一下,我想从现在的海陆军中,成立一支,规模不大,直接隶属君主的海陆军军队。”
“陆军兵力一个镇,海军一个分舰队吧。”
众人面面相觑。
还是俞靖,率先打破沉默,好奇问:“王爷,为何要单独成立这样一种编制的军队,咱们燕华的海陆军,不就是王爷的军队吗?”
朱棣笑着摇头,“不,咱们燕华的军队,是国家的军队。”
“往后,这支军队,对外发动战争,如果没有得到,君主、内阁、军事五部三方同时授权,即便是君主,都不能随意调动。”
“国家军队的核心意义,就是保护,咱们燕华子民,保护咱们燕华的主体思想,不受动摇。”
“所以,任何的军事行动,都不能单纯由君主拍拍脑袋,一言而定。”
“而新成立的这支小规模的皇家海陆军单位则不同,这支军事单位,君主可以不经内阁、军事五部的授权,在突发情况下,直接调动。”
“我之所以要这样做,也是此番大明之行,受到的启发。”
大哥随意就调动了,一支由三镇京营精锐组成的军事单位,发起一场兄弟之间的战争。
这太草率了。
他可以肯定。
就金陵百万百姓都反战的情况下。
若是这个决策权,由皇帝和朝臣共管。
一定不会如此。
朝中的革新派、中立派会反对。
保守派中,也有很多理智,且真正清明的人,这批人,亲眼目睹了金陵百姓,高呼反战的一幕。
也不会同意,一场失败的海战之后。
马上发起一场,陆地上的较量。
此事。
让他看到了,一个如此庞大国家,一人决断的可怕性。
燕华的军人,是保护燕华百姓,保卫燕华主体思想而存在的军事暴力集团。
这个集团,最重要的是,将士们的思想问题。
只要思想正确。
这个军事集团,就能一直维护燕华政权。
如果君主不加以限制制约。
他的继承人中,若是出一个,隋炀帝那种,好大喜功之辈。
绝对是一场灾难。
他对外发动战争,开疆拓土,每每都要给自己,打造一个,契合军队思想的旗号。
后来继承人呢?
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宏图伟业,不顾这些,随意发动战争?
这很有可能。
但一支快速反应的队伍,也必须保留。
至于他。
会不会因为这种调整变动,受到限制?
不可能。
内阁、军事五部,根本无法制约他这个燕华缔造者。
他的威望太高了。
所以,调整不会让他束手束脚。
叶茂等人相互对视,略微思索后,纷纷举手。
“同意!”
“我也同意!”
……
随着众人纷纷表态同意后。
此事形成定论。
朱棣满意点头,更加轻松了,手指轻轻敲击桌案,询问:“最后一个议题,我们要不要出兵东南次大陆,插手东南次大陆,一旦插手,就必定要和大明朝廷,精锐的新军,在次大陆做一场。”
“甚至,此战也将开启,我们与大明朝廷,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冲动和动荡。”
……
“另外,我们若是插手,要选择什么时候切入?”
最终,所有人一致表态,必须切入!
这已经关乎,燕华影响力、燕华工业发展,以及燕华理念输出的问题。
众人一致分析认为,若是燕华在此事上,表现出软弱妥协态度,非但不会赢得大明朝廷的好感收敛。
反而会助长大明朝廷进一步逼迫。
至于切入时间。
经过认真讨论后,一致决定,等待占城起义军,阮吴二人主动向燕华求援。
大家分析认为,占城起义军虽然得到了燕华武器的支持。
但起义军的不成熟,以及军队建设的落后性,不可能打的赢朝廷精锐的京营新军。
“好了,会议到此结束,海军部诸将留下,其他人都散了吧。”
众人纷纷起身离开。
海军部,以及海军将领们留了下来。
朱棣环视俞靖、叶开等人,拍手笑道:“都打起精神来,咱们燕华海军,不是罪人!徐宪昌少数几个坏分子的叛乱背叛,和你们有什么关系,你们都是好样的!”
俞靖等人,抬头挺胸。
徐宪昌几个叛徒,给海军整体抹黑了。
让他们海军,在文官、陆军同僚面前,有些抬不起头来。
“把你们留下,是要交代你们一件事情,俞靖,马上就中秋节了,你率领海军将领们,去慰问一下咱们海军退役的老将军们。”
以前,他真不懂为什么要搞这些。
单纯以为,就是为了安慰那些退出实权序列的老人们。
告诉这些退役的老人们,没有忘记他们。
填补这些老人,退出实权序列的失落空虚。
毕竟,很多人,终究都要走这一步。
重视这些老人,也会让后来者,退出实权序列,更加轻松一些。
直到此番事情发生后。
他才真正明白。
可不止这么简单。
让年轻一辈多接触这些老一辈,也能让老一辈,耳提面授,谆谆教导,把一些好的精神,在年轻人中间,传承下去。
若说,燕华中,谁最支持,最坚定。对他这一套理念感触最深,认识最深。
绝不是叶茂、俞靖他们。
而是吕珍、叶成这批,经历了元末动乱,做过人上人,又跌落尘埃,在海外流浪,最后,选择辅佐他,建立燕华的老人!
他们对燕华的很多认识,都是深刻的,且角度刁钻的。
让老一辈,和年青一代多接触的好处,就显而易见了。
俞靖虽然不清楚,朱棣的用意,但对此事并不排斥,他也很尊重吕珍这些老前辈,当即领命。
……
由于和大明关系的变化。
受影响最大的便是经济。
随后,朱棣一边对燕华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一边紧盯着东南次大陆。
十月份。
阮吴二人领导的起义军,在南朝义军策应下,攻入南朝。
同月,大明朝廷正式介入东南次大陆战乱。
十一月。
义军和大明京营发生了第一次正面军事碰撞。
随后,三镇京营新军,在李景隆率领下,便以摧枯拉朽之势,打的阮吴二人所统帅的义军,节节败退。
此事,震动整个次大陆。
南亚次大陆上,正在鏖战的倭国诸侯联军,以及土邦王公,纷纷停下战争步伐,也都默默盯着大明新皇登基后,第一次在国土之外用兵的最终结果。
就连极西之地,正在鏖战厮杀的兄弟教以及十字军联军,听闻消息后。
也怀着好奇,派人前来。
一时间,天下目光,齐聚东南次大陆。
随着战争越发胜利,李景隆更是放出豪言:一个月结束战争!
金陵。
皇宫。
御书房内。
“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胡惟庸满脸含笑,站在御案前,大声恭贺:“东南次大陆之战,曹国公代表陛下,打出了我朝威风,如今,叛军已经被压缩到,海边几个港口城池,估计月底就能结束战争了。”
“臣听说,南亚次大陆的土邦王公,以及燕华扶持的倭国诸侯联军,都开始派人接触曹国公……”
这些人为何接触李景隆。
其目的,太明显了。
无非就是看到大明王朝的强势武力。
想试着摆脱燕华。
这可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或许用不了多久,陛下就能在金陵城,见证大明有史以来,第一次万国来朝了。”
朱标唇角露出笑容。
虽高兴。
倒也没有忘乎所以。
毕竟,现在燕华尚未出兵。
等胡惟庸恭贺之言落下后,询问:“铁路建设团队组建的如何?我朝是否有能力,在金福线的基础上,修通一条,从广西,连接金福线,直通东南次大陆的铁道?”
燕华的铁路建设团队撤离后。
他就任命胡惟庸为大明朝,铁道大臣。
把燕华留在大明的铁道建设遗产,主要是燕华帮大明培养的那些铁道建设人才集中起来。
他的目的也很简答。
就是用大明自己的人才,修建大明自己的铁路。
现在,这条通过广西,连接金福线,直通东南次大陆的铁道,十分重要。
关乎着,朝廷能不能实时干涉东南次大陆。
朝廷的影响力,能不能更好的,辐射影响东南次大陆。
这条铁路一日修不好,朝廷即便这次打赢了,对东南次大陆的影响力,也始终,无法和燕华相比。
呃……
胡惟庸一时语塞,支支吾吾解释:“陛下,广西境内多山,建设难度十分大,燕华为朝廷培养人才时,又刻意保留了一手,想要在广西修建铁道,还需要一些时日。”
其实,倒不是燕华当初刻意保留。
主要是,大明朝这边的人才,杂学底子太薄。
就连数术基础也没有。
闻言,朱标脸上不由露出失望之色,勉励道:“抓紧时间,让我们的人才成长起来,我们的海军,短时间内,无法成为朝廷,影响力向外辐射的中流砥柱,我朝恐怕五十年内,都无法走,燕华那种海权强国的路子。”
“只能走大陆地强国的道路,而大陆权强国,想要辐射我朝的影响力,单靠我朝对外军事的胜利还不够,必须有便捷的交通网络,把我朝的军事影响力,辐射出去。”
“既然铁道暂时无法修建,那就修建,水泥永备道路,总之,必须有一条,便捷的交通网络,通往东南次大陆!”
海权强国。
陆权强国。
胡惟庸当然知道了。
这都是燕华发明的理论。
朝廷这边,很多人都拜读过。
当即领命,“臣明白。”
朱标点头,随后看向纪纲,吩咐:“纪纲,传讯给曹国公李景隆,让他切不可大大意,不可自满骄傲,要多听听傅友德将军的建议,尤其要提防燕华海军。”
“要提防燕华海陆军,效仿当初攻打倭国,利用海军优势,在我朝大军后方登陆,截断我朝大军退路,最好能在燕华做出出兵决定前,鼎砥次大陆局势,彻底把叛军铲除!”
“你们锦衣卫,也要时时监视燕华海陆军动向。”
当初老四攻打倭国的招数,他可记忆犹新。
“臣遵旨!”
纪纲、胡惟庸领旨离开后。
朱标起身,踱步来到窗前,看着窗外怔怔出神,背负在身后的手,微微捏紧,自言自语:“老四,你准备退让妥协吗?”
对于燕华迟迟没有做出反应。
表露出的退让妥协之意。
他也并不奇怪。
燕华工业能力的确强大。
可朝廷,经过他当初和燕华签订大十字铁路计划,五年援建中,朝廷这边的工业,虽说,规模上、效率上,无法和燕华相比。
但大明也有了小而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更有了复制能力。
无非是类似炼钢转炉,只有年产一万吨级的罢了。
可朝廷只要需要。
完全可以复制十套、二十套、乃至一百套这样的炼钢转炉!
朝廷有广阔的疆域、无尽的人力和资源。
论底蕴,十个燕华都比不过。
朝廷用强大的底蕴,都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耗死燕华。
这也是他在得到全部门类的工业体系,掌握了复制能力后,敢于和燕华全面竞争。
不惜军事冲突。
争夺天下中心的原因。
即便此番,老四释放善意,退让妥协。
他也不会停止。
凭借此番在东南次大陆用兵胜利的巨大影响力。
他会借着倭国诸侯联军以及土邦王国接触大明的机会,把手伸到南亚次大陆。
驱赶燕华在这里的影响力。
还有极西之地。
可惜,朝廷现在,路上丝绸之路被堵,海上又无法和燕华竞争,无法把触手,伸到极西之地。
下一步,他的用兵方向。
就是路上丝路的方向。
只要能打通这里,大明就能和极西之地,敌视燕华的势力联手。
从陆地,斩断燕华从海上,伸到极西之地的触角。
最终一步步压缩燕华的生存空间。
燕华人口少,工业市场小。
只要将其延伸到外面的触角,慢慢斩断,燕华最后,自己都会慢慢失去血液逐渐落败。
他隐约已经看到,在这个工业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下。
他有机会,借助老四搞出的工业,完成历朝历代皇帝,都未能做成的事情。
隋炀帝想成为超过秦皇汉武的千古一帝,失败了。
可他却生在了一个好的时代,借助工业,未必不能成功!
“老四,我们虽然是兄弟,但我绝不容许,在我的手上,中原王朝失去天下中心的地位,我绝不会成为,第一个失去天下中心的中原皇帝,所以,我们之间,注定只能有一个赢家!”
其实,这才是他和老四,不可调和的矛盾。
或许,父皇,雄英能接受,他们成为失去天下中心地位的第一个中原皇帝。
但他绝不容许。
而不想,就必须和燕华为敌,将燕华的发展势头打下去!
(https://www.zbwxw.net/book/3620156/9722486.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