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带我去远方 > 第532章 诺贝尔文学奖的苗子

第532章 诺贝尔文学奖的苗子


距离燕京亚运会开幕还有三天的时候,林朝阳一家整整齐齐的坐上了飞回燕京的飞机。

为了这次的亚运会开幕式,陶玉书放下了公司大大小小的事务,陶玉墨放下了公司琳琅满目的零食、冬冬和晏晏放下了并不繁重的课业,林朝阳放下了……茶杯。

受妹妹的启发,陶玉书也给公司员工送了点福利。

请30名员工去看燕京亚运会,顺便还让《明报》策划了“燕京亚运会”的专题报道。

金秋九月,燕赵大地天高云淡,阳光正好。

林朝阳一家下了飞机,感觉今天的首都机场都比平时要忙碌了不少。

临近亚运会开幕,各国体育代表团、游客纷至沓来,首都机场忙一点也很正常。

从机场出来这一路上,到处都是亚运会的元素,道路两旁的鲜花,墙上随处可见的亚运会标语,还有充斥在街头巷尾的吉祥物盼盼。

整个燕京打扮得花枝招展,迎接四海宾客。

休整了一晚上,第二天林朝阳本想跟家人们聚在一起吃顿饭,结果却被亚运会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邀请着去新修建成的朝阳体育馆参观一下。

崭新的朝阳体育馆位于姚家园路与水碓子东路交汇口,西邻兆龙饭店,北面挨着长城饭店朝阳公园,南面有今年刚竣工的国贸中心一期。

体育馆的平面造型呈橄榄型,建筑采取下沉式,外围为白墙蓝顶,雄伟而有个性的大门从正面看如同一个倒着的“工”形,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大门上方“朝阳体育馆”的右下方,跟着“林朝阳题”四个字。

为了举办亚运会,燕京几乎每个区都新建了体育馆,馆名均以区名命名,比如海淀的就叫海淀体育馆、石景山的就叫石景山体育馆。

但朝阳区体育馆与其他区的体育馆最大的不同就在入门处的馆名上,多了“林朝阳题”这四个字,其他区的馆名上可没有“某某某题”的字样。

“看着真挺雄伟的!”站在体育馆外,林朝阳夫妻俩看着建筑说了一句。

负责接待林朝阳的是老熟人张百发,亚运会开幕在即,他这个副市长百忙之中还要抽空接待林朝阳夫妻俩,可谓诚意十足。

“多亏了你们夫妻俩的捐赠。”张百发满脸笑容的说道。

“得了吧,我们捐钱的时候这场馆都建的差不多了。”

“没在建设的时候用上,不代表没用。300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建这么个体育馆绰绰有余了。”

说着话,张百发引着林朝阳夫妻俩走进体育馆。

明天就是亚运会开幕的日子,目前场馆并不对外开放,里面已经有各国运动员在训练。

“朝阳体育馆是作为亚运会排球场地使用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4万平方米,主馆面积接近8000平方米,这里面的设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丹麦拥克公司的单层弹性木地板、全场地照明采用混光电源,可以满足比赛和转播摄像的光线要求。

采用了先进的扩音系统,为比赛及公共活动提供了优质的音质放大和还原系。

比赛大厅的上送下回空调系统,能满足场地风速小于每秒0.2米的要求,保证馆内空气的清新凉爽……”

张百发是亚运会基建工程的总负责人,对各个场馆的建设指标和数据了如指掌,滔滔不绝的为林朝阳夫妻俩介绍着场馆内的设施,像极了接受甲方成果验收的乙方。

林朝阳满脸笑容的调侃道:“看来这3000万确实没白花!”

“那肯定的。”

在场馆内转了一圈,又看了看运动员的排练情况,张百发对林朝阳说:“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

“什么好消息?”

“年后的表彰大会上你不是提议让我们燕京市申办奥运会吗?表彰大会我们班子成员认真的讨论了,觉得确实应该申办。

本打算等亚运会结束后,在向上面汇报工作的时候再提出这个申请。

结果7月份的时候老人家视察工作,也提到了这个问题,知道我们有这个想法,还把市里给表扬了一番。

申办奥运会这件事,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

张百发满脸喜气的说出这个消息。

林朝阳朗声笑道:“好啊!办亚运,盼奥运,这才叫提气!”

张百发听着林朝阳的话不由得拍起了手,“你这句话说得好,应该当成口号,到时候打在会场的看台上。”

“那你可得付我稿费!”林朝阳玩笑着说道。

翌日,9月22日。

林朝阳一家人提前三个小时出发往工人体育馆去,今天下午四点整,亚运会开幕式将在那里举行。

九月的燕京,繁花似锦,长安街上车水马龙。修葺一新,伟岸恢宏的工人体育场花团锦簇,彩旗飞扬。

观众们提前两个小时进场,能容纳8万人的体育馆内此时已经人山人海,喧嚣鼎沸。

林朝阳一家走的是特殊通道,专门接待香江、濠江和湾岛同胞的,并不拥挤。

捐了3000万元,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坐到主席台的左侧,享受工体内最好的视野。

不过这个位置只有林朝阳一家四口可以享用,其他家人则被安排到了普通坐席去。

毕竟主席台就那么多坐席,坐的全都是各国领D人、WJ使节和友好人士,林朝阳一家人隔壁就是香江的霍、包等富豪,双方见面还特地打了个招呼。

“好多人啊!”陶玉书坐在体育馆的C位,看着近处、远处好似无穷的人群,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感叹。

林朝阳打趣道:“这个时候你不应该念一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吗?”

作为身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陶玉书属于透心儿红。

偌大的工体里,人声沸反盈天,音响里传来雄壮、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气氛热烈而欢乐。

她举目眺望,心中顿生豪迈,吟道: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新中国成立四十年多,第一次举办国际级的体育盛会,哪个拥有爱国心的国人能不为之骄傲和自豪?

念到这里,她眼中光彩夺目,林朝阳接过她的话,语气铿锵:“就在今日!”

夫妻俩相视无言,会心一笑。

燕京亚运会是国内第一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运动会,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开闭幕式总导演的概念,开幕式的节目完全是由亚组委统一安排。

在开幕式举行之前,亚组委安排了跳伞、军乐和太极拳三个表演节目。

“……跳伞健儿从天而降,他们飞向友谊的盛会,朵朵伞花把首都的上空打扮得五彩缤纷。一条条彩色的烟带,如同蓝天上的彩虹,欢迎亚洲朋友云聚燕京!”

当几十位跳伞运动员携着各国红旗飘扬在工人体育场的上空时,体育场内欢声如雷。

之后在军乐《长城颂》之中458名旗手手持彩绸站在体育场中心,从空中俯瞰,这些旗手和他们手中的彩绸变成了一束火炬,在熊熊燃烧。

待军乐队和棋手们退场后,1400名中日两国太极拳爱好者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乐曲中入场。

上千名身着统一服装的太极拳爱好者在体育场上整齐的分布,一拱手,便有声浪传来,蔚为壮观。

太极拳打完,开幕式前的表演节目宣告结束,接下来便是正式的开幕式。

“咚……咚……咚!”

巨大的鼓声响彻在工人体育馆的上空,盖过了体育场内的喧嚣,击鼓鸣钟十一下,代表了第11届亚运会的开幕。

击鼓鸣钟结束后,领导人、奥组委、亚组委官员们入场。

“第11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现在开始!”

“请全体起立!”

体育场内的数万人统一起身。

“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宏伟宽阔,容纳了数万名观众的体育场内此时一片安静,唯有号声嘹亮。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

在进入工人体育场前,这数万名观众彼此并不相识,可此刻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那刻在骨子里的韵律和誓言在乐声中穿透千万颗心,汇聚于燕京的上空,古老的中国在这一刻迸发出无穷的活力与斗志。

听啊,那是共和国的心脏强而有力的跳动!

国歌毕,各国体育代表团入场。

本届亚运会,共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体育代表团的6578位运动员参加,亚洲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体坛盛会在此刻拉开了帷幕。

在亚奥理事会副主席站在主席台前代表已故的亚奥理事会主席法塔赫亲王宣读着他为燕京亚运会写下的贺词后,大领导杨同志隆重发声:

我宣布,在燕京举行的第11届亚洲运动会开幕!

当亚运会会旗在工人体育场上空飘扬,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许海峰高擎着亚运会火炬,在女排队员张蓉芳及跳水冠军高敏的护卫下跑入体育场。

并在绕场一周后登上了火炬台点燃了亚运圣火,来自念青唐古拉山脉主峰的圣火熊熊燃烧,象征着和平的白鸽展翅飞向天空。

之后的一个小时,是以歌舞为主的文艺汇演。

最后一个节目《相聚在燕京》结束之际,恰好夜幕降临,无数的彩色气球升向天空,带着所有国人对亚运会的美好愿景。

开幕式结束,林朝阳一家随着人群退出体育场。

两个孩子从头到尾一直在大呼小叫,激动万分。

陶玉书感慨万千的说:“开幕式搞的真不错!”

林朝阳经历过后世的燕京奥运会的震撼,看亚运会开幕式总感觉有些小儿科,但以这个年代的眼光来看,这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办的确实可圈可点。

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给中国人争脸了!

在回家的路上,夜幕下的燕京霓虹闪烁,人流如织,四处可见彩旗飘扬,到处都是宣传横幅和标语。

人们脸上洋溢着兴奋、雀跃的表情,空气中弥漫着欢乐、祥和,街头巷尾洋溢着盛大的节日气氛。

这一天,《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样一篇社论《燃亚运圣火,展亚洲雄风——祝贺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起程的运动健儿和关怀亚运盛会的朋友,摩肩接踵来到燕京。

张张笑脸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亚洲人民的美好情谊。

亲爱的朋友们,中国人民热烈欢迎你们!”

这一天,喜庆的钟鼓余音不断,欢快的歌声缠绕难绝,盛大的聚会开幕,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向亚洲张开了怀抱。

是夜,燕京无眠。

翌日,是亚运会赛程的首日比赛。

首都体育场的比赛门票早已经被热情的观众抢购一空,体育场一早就被数以千计的观众所占据,前来采访首日赛程的媒体更是挤爆了媒体区。

同时,还有亿万观众守在电视机前,期望能在第一时间见证运动健儿们的精彩表现。

本届亚运会的第一场比赛是男子体操,所有媒体和观众的目光都投向了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的中国国家男子体操队。

1982年,李宁在第六届世界杯体操锦标赛上横空出世,一鸣惊人,拿下5金一银,一举将中国的男子体操项目带到了举国关注的程度。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年轻的男子体操队为大家带来一个惊喜。

年仅17岁的李小双在万众瞩目下走上赛场,他满身练就了肌肉,可稚嫩的面孔却透着丝丝紧张,形成强烈的反差。

“爸爸,大哥哥飞得好高啊!”

林朝阳一家坐在首都体育场的观众坐席之中,此时场上正在进行的项目是自由体操。

场上的李小双旋风般启动,跳跃、旋转、翻腾,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身姿优美,在空中划过一道道弧线,充满了艺术美感。

体育场内的观众们目不转睛的观看着,直到他一套动作结束,场内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小小年纪的晏晏也被这套行云流水又充满爆发力的动作所震惊,这是她第一次看自由体操,感觉场上的大哥哥好像在飞一样,于是惊叹着问林朝阳。

“大哥哥表演的这个叫自由体操。”林朝阳笑着解释道。

“我看这个李小双跳的不错,进决赛没一点问题,说不定能拿个金牌!”陶玉书说。

多年以来,体操一直是中国队的强项,也是亚运会前大家讨论最多的项目之一。

88年中国体操在汉城奥运会失利,李宁、楼云等名将又先后退役,体操队青黄不接,大家不免担心。

陶玉书虽然是外行,但看李小双的动作干净有力,敏捷果断,肉眼可见要比前面几个选手强了不少,因此才敢大胆断言。

“你说能拿金牌,那肯定能拿!”林朝阳笑着说了一句。

陶玉书也笑了起来,“要都照我说的,中国队最好把金牌全拿了!”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你好歹也给友邦们留点啊!”

“不是还有银牌和铜牌嘛!”

“好嘛!”林朝阳叹服于陶玉书的贪心。

亚运会第一天,有游泳、击剑、体操、柔道、现代五项、赛艇、射击、跆拳道和武术等项目将共计决出31枚金牌。

在林朝阳一家在首都体育场看比赛的时候,从地坛体育馆处传来喜讯。

女子举重44公斤级比赛的选手邢芬,为中国队在亚运会夺得首枚金牌!

邢芬的夺冠只是中国队征战亚运会的开始,作为亚洲数一数二的体育大国,中国队在许多运动项目上都有着强大的优势。

之后连续三天,中国队如同亚运赛场上的大魔王,狂揽奖牌。

李小双摘得男子团体和自由体操双料冠军、沈坚强在游泳比赛中连摘五枚金牌、摔跤选手宝玉在古典式一百公斤级决赛中勇夺金牌,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领域国际比赛中零的突破……

亚运健儿为国争光,民间的热情也一浪高过一浪。

除此之外,亚运会期间燕京街头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到处都是文化活动,到处都是热情洋溢的市民和游客。

整个亚运会的赛程是半个月,陶玉书平时工作繁忙,只在燕京待到了十一,便不得不回香江忙着公司的事。

林朝阳则留在了燕京,陪着两个孩子继续游玩。

自家门口举办的亚运会,十年难得一遇,夫妻俩都不想让孩子错过这样美好的童年经历。

到10月6日,为期半个月的亚运会赛程正式结束。

中国队以183枚金牌,107枚银牌,51枚铜牌的成绩稳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之后的二三名分别是韩国队和日本队。

7日晚,仍旧是在工人体育场内,第11届亚运会闭幕式如期举行,场面依旧华美、壮观、热烈,却多了几分落幕的黯然。

夜幕低垂,工人体育场上空烟花锦绣,如落星点点。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

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

……”

雄壮嘹亮的歌声伴随着烟花在燕京的天空中回荡着,成千上万的观众打出了“办亚运,盼奥运”的横幅,这句话正是林朝阳之前对张百发说过的。

借着烟花的光芒,工人体育场观众们在看台上打出的这些横幅,通过转播镜头,跨越了千山万水,展现在了亿万守在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面前。

这一次的盛会结束了,人们开始期待着下一次的盛会。

也许期待的不止是盛会,更是那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翌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办完亚运盼奥运》,将昨晚亚运会闭幕式上出现在看台上的一幕讲述给了全国人民。

但凡是有点政治嗅觉的人,在看到《人民日报》上的这篇文章时,都能够察觉到这其中的不同寻常。

亚运会刚举办完,莫非中国马上就要申办奥运会了?

本来还沉浸在亚运会落幕余温的老百姓们,一不小心被《人民日报》上的这篇文章弄的热血沸腾。

更有不少热心群众,纷纷像燕京市ZF、亚组委、中国奥委会等多个部门写信、致电表达热切的心情与朴素的愿望。

借着亚运会的余热,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关于申办奥运会的热烈讨论。

亚运会结束了,10月的第一周也结束了。

在亚运会期间,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两德统一!

这桩足以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其实酝酿已久,去年东德政局动荡,今年2月东德总理莫得罗访问西德,3月东德举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两德统一步伐已经不可阻挡。

今年5月两国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6月柏林墙拆除,8月东德人民议院决议并入西德。

到10月,分裂40多年的德国重新统一。

在举国关注亚运会的氛围下,这个消息并未在国内掀起太大的波澜,毕竟从去年到今年,两德统一已经宣扬了一年多时间。

老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唯一的感叹是:那些我们家失散的游子,何时才能回家?

亚运会结束,又在燕京待了两天,林朝阳正打算带着孩子回香江,却被王濛带着马烽拦在了家门口。

“这是什么情况?”看着两人如此兴师动众,林朝阳面露讶色。

“干什么去?”

“回香江啊!”

马烽的脸上洋溢着激动、亢奋之情,问:“你不知道?”

“知道什么?”林朝阳被马烽问的一愣。

“你获奖了!”马烽高声道。

获奖?

林朝阳立刻反应过来,马烽说的应该是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之前芦安·瓦尔特就说过,纽斯塔特是在10月份公布评奖结果。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林朝阳问。

马烽重重的点头,“没错!”

他急着问道,“没人联系你吗?”

“联系过,那都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了。美国那边的出版社打电话,说我提名入围了。”

林朝阳最近都待在国内,不方便接打国际电话,兰登书屋是不太好联系上他的。

马烽满心庆幸,没想到他们文协竟然是第一个来跟林朝阳报喜讯的。

“多亏了聂华苓联系我们。昨天她听说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结果,一看竟然是中国人,立马就联系上了我们。”

聂华苓是华人作家,六十年代定居美国,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教书。

她在1967年筹资创立了“国际写作计划”,旨在邀请美国以外的知名作家到美国来进行短期写作和文化交流。

到七十年代中后期,聂华苓组织的国际写作计划规模扩大,开始邀请诸多中国作家参与其中。

萧乾、丁灵、艾青、汪曾祺、茹志鹃、王安仪等诸多知名作家都在近些年都通过这项活动到美国交流过,王濛也是其中的一员。

聂华苓也因此与国内文学界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原来如此,林朝阳听马烽说完情况了然的点了点头。

王濛一脸笑眯眯的调侃道:“你小子行啊,不声不响的又拿了个国际大奖!”

“这算什么国际大奖,聂华苓没打电话之前,你们知道这个奖吗?”

“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王濛哼了一声,“我怎么就不知道?”

他去美国访问交流过,还真就知道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一点情况,反观他旁边的马烽面色有些尴尬,马烽是真不知道。

不过这都不重要,现在不是知道了嘛!

“朝阳,这下子你可又为我们中国文学争光了!”马烽拍着林朝阳的肩膀,表情严肃,目光欣慰。

“过奖过奖。”

“没过奖!没过奖!”马烽说。

马烽之前确实没听说过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而他之所以把这个奖项看得这么高,主要是因为聂华苓的一番科普。

比起芦安·瓦尔特的谨慎,马烽从聂华苓处接受到的信息多少带了些抬高的意味。

聂华苓跟马烽提起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当年创办的初衷,说当年《今日世界文学》对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欧洲中心主义自傲的风格很不满意,多次发表过对评奖结果的不满和批评意见。

于是在1969年,刊物的爱沙尼亚裔主编伊凡·伊万斯克便提出了要创办一个国际文学奖项,用以对抗他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满。

新生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在评奖规则突出一个开放,它要求每位评委只允许参加一届评奖,并且每届只允许提名一位入围获奖者。

对入围者的国籍、书写语言不做任何要求,只看文学成就和过往作品水平。

除此之外,在评审过程中,入围者要逐轮进行淘汰,每一位评委都要针对提名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而这些看法和意见都将在奖项结果公布之后,随之公开。

无论怎么看,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开放性都要比实行评委终身制的诺贝尔文学奖高多了。

因而在这个奖项诞生之后,它也很快被美国文学界所接受并认可,被冠以了“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称呼。

马烽真正看重的就是这个名号——“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

而且聂华苓可说了,过去二十年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获奖者中,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可不在少数。

在马烽眼中,此刻的林朝阳,那就是一颗发着金光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苗子啊!


  (https://www.zbwxw.net/book/3617114/13266278.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