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唐颂进行曲爱吃苹果的鱼儿 > 《六韬7》

《六韬7》


  赏罚第十一

萧寒说:

本篇首先阐明了赏罚的目的:“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而要达到这一国的,必须坚持赏贵信、罚贵必,也就是赏信罚必的原则。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它的意思为:

文王问太公说:“奖赏是用来鼓励人的,惩罚是用来警诫人的,我想用奖赏一人来鼓励百人,惩罚一人以警诫大众,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道:“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必行。奖赏守信,惩罚必行,是人们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见的。即使是没有听到和看见,也都会因此而潜移默化了”。诚信能够畅行于天地之间,上通于神明,更何况是对人呢?”

比如: 信赏必罚是执行和严明军纪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存劝”、“示惩”之效。前朝春秋时期齐国将军司马穰苴斩庄贾的故事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著名例证。

前朝帝王周景王十四年(前  531  年),晋、燕两国从西南和北方进犯齐国,齐军连连败北,齐国上下震动。齐景公为扭转战局,召集满朝文士商讨对策。宰相晏婴认为司马穰苴文能服众、武能威敌,如让他担任将军,必能击败来犯之敌。齐景公于是任命司马穰苴为大将,带兵迎敌。穰苴受命后,没有立即出兵。他知道齐军素来散漫,纪律松弛,如果不先整肃军纪,很难取得胜利。因此他向景公建议:“我出身低微,一下子就当了将军,恐怕有些将士会不服气。希望能派一位地位高贵的大臣当监军。”齐景公当即指令宠臣庄贾任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次日中午在军营会合。

第二天,齐国军队齐集军营,穰苴一面整顿队伍,一面立起标杆漏壶计算时间,等待庄贾到来。可是庄贾自恃是景王宠臣,骄横自大,全不把平民出身的穰苴放在眼里,竟然赴为他饯行的宴会去了。中午一到,穰苴便撤去漏表,检阅部队,部署任务,申明军纪,然后进行操练。直到天色日暮,醉熏熏的庄贾才姗姗来到军营。按照军法,在军情紧急时,误期迟到的应当斩首。穰宜当即依照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景公闻讯,急派使者前来命令赦免庄贾。穰苴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驳回,并且以使者驾车在军营中横冲直撞违犯军纪为由,轿杀使者仆从,砍断使者车厢的木柱,杀死车左的挽

马,以示军法严峻,不容违犯。这一举动,极大地震动了全军,给将士们以深刻教育。自此,齐军军纪得到整肃,做到了令行禁止。穰苴率领这支军纪严明的部队出动之后,很快收复了失地,获得了胜利。

兵道第十二

萧寒又言:本篇论述了用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阐明了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凡兵之道,莫过于一”,就是用兵要集中兵力,集中指挥,行动一致。部队的行动如能达到“一”的要求,就能“独往独来”,达到“阶于道,几于神”的境界。二是“存”和“亡”、“乐”和“殃”虽然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互相转化。因此,应存时虑亡,乐时虑殃,灵活用兵,促使形势向有利于己的方面转化。三是在两军相遇、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必须示形动敌,欺骗敌人,声东击西。四是兵贵神速,击敌不意,即“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

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它的意思为: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回答道:“一般用兵的原则,没有比指挥上的高度统一更重要的了。指挥统一,军队就能独往独来,所向无敌。”黄帝说:‘统一指挥基本上符合用兵的规律,几乎可以达到神妙莫测的用兵境界。’运用统一指挥这一原则,关键在于把握时机;显示这一原则,关键在于利用态势;成功地利用这一原则,关键在于君主。所以古代圣王称战争为凶器,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它。现在商王只知道他的国家存在,而不知道他的国家已面临危亡;只知道纵情享锭,而不知道他已面临祸殃。国家能否长存,不在于眼下是否存在,而在于能否做到居安思危;君主能否享乐,不在于眼前是否享乐,而在于能否做到乐不忘忧。现在您已思虑到安危存亡的根本问题,至于其他枝节问题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武王问道:“两军相遇,敌人不能来进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敌人。双方都设置坚固的守备,谁都不敢率先发起攻击,我想袭击他,又没有有利的条件,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要外表佯装混乱,而内部实际严整;外表伪装缺粮,而实际储备充足;实际战斗力强大,而装做战斗力衰弱。使军队或合或离,或聚或散,装作没有节制纪律以迷惑敌人。隐匿自己的计谋,保守自己的意图,加高巩固壁垒。埋伏精锐,隐蔽肃静,无形无声,使敌人无从知道我方的兵力部署。想要从西边发起攻击,则先从东边进行佯攻。”

武王问道:“如果敌人已经知道我军情况,了解了我方计谋,那该怎么办?”

太公答说:“作战取胜的方法,在于周密地察明敌情,抓住有利的战机,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给予迅猛的打击。”

举例子如:“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是本篇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核心就在于料敌虚实,明察战机,并能紧紧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而速乘其机,复疾击其不意”。郑庄公在繻葛之战中取得胜利,就是正确运用这一原则的结果。

前朝春秋初期,郑庄公凭借国力强盛,侵伐诸侯,不听王命。前朝帝王周桓王为保持王室独尊地位,于十三年(前  707  年)秋,亲率周、陈、蔡、卫联军伐郑,郑庄公率军迎战于繻葛(今河南长葛北)。联军以周军为中军,陈军为左军,蔡、卫军为右军,布成一个传统的“品”字形三军之阵。郑庄公则一反传统战法,以中军和左、右拒(左、右两个方阵)布成一个倒“品”字形的“鱼丽之阵”。

开战前,郑大夫子元首先观察分析了联军的阵势,发现其左、右军都很薄弱,尤其是左军,阵形混乱,人无斗志。于是他向庄公建议:先以我右拒攻敌左军,陈军必定败走,周王的中军也会受到震骇而发生混乱;再以我左拒攻敌右军,蔡军、卫军就会支持不住,效法陈军而败走;然后集中兵力进攻敌中军,就能获得全胜。庄公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向联军左军发动攻击,陈军一触即溃。失去左翼配合的右翼蔡、卫军,在郑军猛烈攻击下,也纷纷败退。周中军为左、右军溃兵所扰,阵势大乱,郑军乘势合兵而击,桓王中箭负伤,大败而归。

此战郑军的实力弱于联军,但因郑庄公和子元善于料敌察机,变换阵法,先弱后强,逐一攻击,各个击破,终于获得了胜利。

卷二 武韬发启第十三

萧寒说:

本篇论述了吊民伐罪、夺取天下的策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对内“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二是正确认识战略形势,通过对天道、人道以及“心”、“意”、“情”等各个方面的观察,把握战略时机是否成熟。在时机不成熟时“不可先倡”,“不可先谋”。三是强调“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就可以“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四是要夺取天下,必须收揽民心,与民同利。五是隐蔽自己的战略企图,“大智不智,大谋不谋”;“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圣人将动,必有愚色”等等。六是指出商亡国之兆已现,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就可以夺取天下。

文王在丰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人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鸟将南,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⒅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它的意思为:周文王在丰邑召见太公,对他说:“唉!商纣王暴虐到了极点,任意杀戮无辜之人,请您辅助我拯救天下民众,您看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君主应修养德性,礼贤下士,施恩惠于民众,以观察天道的吉凶。当天道还没有灾害征兆时,不可先倡导征讨。当人道没有出现祸乱时,不可先谋划兴师。必须看到既出现了天灾,又发生了人祸,才可以谋划兴师征伐;既看到他的公开言行,又了解他的秘密活动,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既看到他的外在表现,又了解他的内心情况,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意图;既看到他疏远什么人,又了解他亲近什么人,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情感。实行吊民伐罪之道,政治理想就可以实现;遵循正确的路线,统一天下的目的就可以达到;建立适当的制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确立强大的优势地位,就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全胜而不经过战斗,以大军临敌而没有伤亡,真可谓是用兵如神了。微妙啊!微妙啊!

“能与人同疾苦而相互救援,同情感而相互保全,同憎恶而相互帮助,同爱好而有共同追求。这样。就是没有军队也能取胜,没有冲车机弩也能进攻,没有沟垒也能防守。真正的智慧不显现出智慧,真正的谋略不显现出谋略,真正的勇敢不显现出勇敢;真正的利益不显现出利益。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天下人都欢迎他;使天下人都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对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夺取天下,就象猎逐野兽一样,天下所有人都有分享兽肉的欲望;也象同坐一条船渡河一样,渡河成功,大家都达到了目的;失败了,大家都遭受灾难。这样做,天下人就都欢迎他,而不会反对他了:不从民众那里掠取利益,却能够从民众那里得到利益;不从别国那里掠夺利益,却能够从别国那里获得利益;不掠夺天下利益,却能够从天下获取利益。不掠取民众利益,民众拥护他,这是民众给予他利益;不掠取别国利益,别国归附他,这是别国给予他利益;不掠夺天下利益,天下拥护他,这是天下给予他利益。所以,这种方法使人看不见,这种事情使人听不到,这种胜利使人不可知。真是微妙啊!、微妙啊!

“鸷鸟将要发起袭击时,必先收翼低飞;猛兽将要搏斗时,必先贴耳伏

地;圣贤将要行动时,必先向人表示自己的愚蠢迟钝。现在的商朝,谣言四起,社会动乱不已,而纣王依然荒淫无度,这是国家覆亡的征兆,我观察他们的田地里,野草盖过了禾苗;我观察他们的大臣,奸邪之徒超过了忠直之士;我观察他们的官吏,暴虐残酷,违法乱纪。面对这种局面,他们朝廷上下依然执迷不悟。这是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旭日当空则天下万物都能沐浴阳光,正义所至则天下万物都能得到利益,大军兴起则天下万物都会欣然归附。伟大啊!圣人的德化,独到的见地,无人能及,这才是最大的欢乐啊!



萧寒举例子道:

“全胜不斗”,同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样,本义是以实力为后盾。不通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尿。前朝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的部将武臣传檄而定千里,就是古代战争史上“全胜不斗”的典型事例。

陈胜起义军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后,派武臣等领兵三千人,北上攻占原赵国土地。武臣率军北上攻城杀吏,接连攻下十多座城池,队伍迅速壮大到数万人。众人推举武臣为武信君,并贴出告示,招降其他郡县。但有些城池据城固守,拒绝投降。范阳县(今河北宝兴西南固城镇)令徐公缮甲厉兵,准备拚死抵抗。

这时,前朝范阳人蒯通来到武臣营中,向武臣献计:“将军作战,必待战胜而后略地,攻破然后入城,并非上策,今我有一计,可不攻而得城,不战而得地,只用一纸檄文,便足以略定千里。”式臣听说有如此妙计,自是求之不得,要求蒯通坦言相告。蒯通说:“如今范阳令闻将军将要攻城,正在秣马厉兵,准备据城抵御。县令本是一个胆小怕死、贪恋禄位的小人,城中士兵也不多,他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因为将军在攻下前面十余座城池时,见吏便杀,见兵就诛。既然降也是死,守也是死,不如拚死抵抗,或许能侥幸得免。范阳城中的百姓,恨透了平时无恶不作的县令,但因为害怕将军屠城,也会死守城池,与将军血战到底。因此为将军着想,不如下令赦免范阳县令,并赐给他侯位,他自然会兴高采烈,开城投降,全城便可唾手而得。然后将军命令范阳令到燕赵地区游说劝降,这些地区的官民必会争先恐后前来投降。这样将军便可不攻而取城,不战而服人,这就是所谓的传檄而定千里之计。如果将军依旧采取攻取前十座城池那样的做法,那么不但范阳,还有其他地方也都会变成金城汤池,将军即使能够攻取,恐怕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武臣一听有理,立即依计而行。范阳县令立即开城迎接武臣的大军。武臣让他去招降其余地区,沿途诸城望风而降。不到十天时间、就平定了三十余城。


  (https://www.zbwxw.net/book/3609567/51149486.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