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交州之行(四十九)
郭斌大惊,问道:“不知披甲执锐的世家子弟,大约有多少人?”
董奉道:“怕不有两三百人。”
听了董奉的话,郭斌陷入沉思。
铠甲与强弩,是军国重器,若是发现有私藏这两样的,基本便能够以谋反罪论处。若是依董奉所言,士家竟私藏有两三百套铠甲与强弩,到底是想干什么?郭斌脑子一转,随即恍然,士燮所以想要将董奉留在士府,应当也有害怕董奉将所看到的事情宣扬出去的心理。虽然董奉贵为一代武学宗师,想来不会如此饶舌,可这关乎到整个士家的存续兴亡,这事情一旦说出去,那可是要抄家灭族的大罪过,自然是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虽然如今黄巾乱起,大汉朝廷焦头烂额、自顾不暇,可是天下人望还是在刘氏宗族这一边。这一点,从刘备这个与如今的天子刘宏亲戚关系远了十万八千里的所谓皇叔,在历史上竟能搅动许多忠于汉室之人一同对抗曹魏便可见一斑。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稍微分析一下便可知端的。
这个天下,归根结底是姓刘的,在家族观念尤其深重的汉朝,天子只要是刘氏子孙便无碍。统观整个东汉一朝,包括几位在位日子极短的皇帝,总共有十四位天子,而这十四位天子中,依照正常规则父死子继的天子,总共不过六位。
在所有的天子中,以东汉第三位皇帝章帝刘炟的孙子、曾孙或玄孙的身份,被臣下或宦官迎立的天子,总共便有四位。包括桓帝刘志与当今天子灵帝刘宏,其中桓帝是章帝的曾孙,而刘宏则是章帝的玄孙。
身为宗室贵胄,为大汉王朝开枝散叶历来是一项极重要的任务,因此历朝历代的宗室成员乃是呈现几何倍数上升的。汉章帝刘炟死于公元88年,而当今天子刘宏,则继位于公元168年,也就是说,中间整整隔了八十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汉章帝刘炟是东汉王朝第三位皇帝,而灵帝刘宏则是东汉一朝倒数第三位皇帝。也就是说,两位皇帝一个是国朝初年的,一个则是国朝末年的。由此可以想见,所谓的帝室之胄,考虑的只是个名分,却丝毫没有感情成分在里面,甚至到了后来连一点血脉亲情也是越来越疏远。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这已经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去了。当年刘秀创立东汉一朝时,虽勉强还用着汉的国号,可谁都知道东汉与西汉早已不是一回事了。然而,即便如此,刘备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老亲戚却还是有继承天子之位的正当性,无他,就是因为他姓刘。
东汉一朝,从宗室中随便找个小娃娃或者病秧子做皇帝早有先例,反正当初刘邦说的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姓刘就成呗。因此,在乱世之中,刘备这个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的“宗室”,便成为许多政治投机者的投资对象。当初,光武帝刘秀在舂陵起兵,也是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的嘛!
可见,无论是刘邦统一天下,定鼎中原,还是汉武帝刘彻驱匈奴于漠北、开疆辟土的伟绩,均大大提振了天下士气,同时也使得刘氏一脉在此时的天下很有威望。
因此,若说士家想要借着这两三百副铠甲和重弩造反的话,郭斌第一个不信。在他看来,如今中原大乱,天下扰攘,黄巾余孽流窜天下各处。各地豪门大族纷纷修筑邬堡,训练子弟,心存背反汉室,统一天下心思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则是要以宗族为单位结社自保。
交州远离中原,朝廷鞭长莫及,南边有林邑国虎视眈眈,西面还有蛮族时常扰乱。因此郭斌认为,士家的作为更多的还是为了自保。士家自保,既是为了保全士家,也是为了保持交州的稳定,从而避免交州从中国分离出去。
不过,虽有种种理由,违背律法就是违背律法,虽然朝廷即便是知晓了士家私藏铠甲强弩的事情,亦不大会以强力手段剿灭,可说出去总是不便。如今的交州,朱符这个刺史组织训练军兵,那在一定程度上可算得是名正言顺,而士家则负责掌控交州民间力量,串 联交州的各大豪门望族。双方各行其是,形成了交州局面上的微妙平衡。若是士家私藏了这么一支既会武艺,又装备极为精良的精锐之师的话,如今微妙的平衡则势必会被打破,到时候交州局势会出现怎样的波折,便不好说了。
一旦交州乱起,势必会影响郭斌交通岭南,联合士家的布局。因此,对于郭斌来说,维持交州目前的稳定局面,是最为合乎他的利益诉求的。想到这里,郭斌悚然而惊,看着董奉道:“前辈,难道你所以没有离开岭南,是因为士老前辈的首尾?”
董奉既洞悉了士家的秘密,士燮如何会安心放他离去?只是士燮本身受重伤,士家又没有同一级别的高手坐镇,便是王越这个大弟子亦不济事,如何能将董奉留住?至于董奉对士燮的救命之恩,郭斌倒是没怎么放在心上,在如今家族观念如此根深蒂固的时代,不要说一点私人的恩怨,便是朝廷和天子的命令,一旦背离其家族利益,怕也会引起反抗。只是士燮若真的将董奉这救命恩人软禁在此,大多数知晓内情之人心中多少有些不舒服罢了。
听了郭斌的话,董奉斜睨了他一眼,冷声道:“哼!普天之下,便是皇宫大内董某亦来去自如,士府之中这几道破烂篱笆墙便能将我困住不成?”
听到这里,一旁的董杏儿却不乐意了,她揽住乃父胳膊,撒痴撒娇道:“哼!那爹爹为何竟不回庐山?惹得杏儿好生惦记。”
登时,董奉的冷脸便再也摆不下去了,却只盯着郭斌捻须不语。
士府深宅大院,院墙高逾两丈,如何能叫做“破烂篱笆墙”?只是这围墙连郭斌都挡不住,更何况是董奉了。在董奉这种高手眼中,两丈或是三丈,以他的轻身功夫,区别并不大,一跃而过罢了。而他所以一直待在交州,想来也是看透了交州的局势。
交州刺史朱符正在招兵买马,说是要维持岭南稳定,防备林邑国可能的侵扰。然而,这里面何尝没有防备岭南豪族的意思在里面?岭南毕竟距离中原太过遥远,朝廷鞭长莫及,如今黄巾残余祸乱中原,朝廷更是无暇南顾。可是他朱符身为交州刺史,名义上虽只具有监察职能,依照如今中原的惯例和交州的实际情况,却也有了扩大权力,招募军队的职能。也就是说,如今的朱符在交州也算是守土有责,即便朝廷对交州鞭长莫及,可一旦有林邑国入侵或是有交州豪门大户心存不轨,想要脱离中央政府,那板子还是要打在他朱符的身上。毕竟朱符是会稽人,其父朱儁更是右车骑将军,因此他虽在交州任官,根基却在朝中,在会稽。
一旦让朱符晓得了士府中存在这么一支精锐力量,必会引起他的忌惮,那么双方便极有可能发生内耗。
交州历来是民风彪悍,地方势力极不稳定的所在,否则当年也不会出现官兵因为不愿南下远征林邑而哗变的事情。仔细思量一下,便不难明白其中的因由。林邑国都象林县,本便是占人故地,虽然自秦朝时候便被攻克成为中原王朝极南的所在,可其中最多的还是占人,民间流行的也是占人的风俗习惯。再加上占人信奉婆罗教,几百年来汉人想要插手进去,那是难上加难。因此,象林县自从被攻克之后便一直游离于中国边缘,朝廷对其统治的成本极高。
占人本居日南郡象林县一带,东汉末年屡屡反叛,劫掠州县,交州刺史不胜其烦。在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朝廷征交趾兵平叛,结果所征募的军队反而倒戈,情势极其危急。廷议要调荆、杨、兖、豫四万人征讨,幸亏名臣李固力阻,派人招降。
原本征召用来平叛的部队竟然反抗朝廷,要作起叛军,这简直是不可想象。可是坐下来仔细想想,普通的小民老百姓谁敢干这事儿?谁又有能力干这个事儿?豪门大户财雄势大,其往地方政府中安插人手,增强自己的影响力早已经成为一股风潮,地方豪族把持地方,靠的也是这个手段。因此可以想见,朝廷征召义军剿灭象林县叛乱的占人,所要依靠的还是交州的地方豪强,这地方豪强在义军之中的影响力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支军队若是用来绥靖地方,抵挡占人侵扰,则定然是人人踊跃,极为得力,可若是用来南征象林,为了朝廷所谓的天子的德望而妄兴刀兵,则是千难万难。因为象林县中本便是占人聚居之所,象林县周围的土地自也早已被占人盘踞。在如今以农耕作为经济根本的时代,土地、确切地说是耕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没有之一。
耕地不像人,是不会自己长腿跑了的,除非朝廷定下规矩,诸如象林县攻下来大家平分土地,亦或者是三日不封刀这样对占人赶尽杀绝之类的,否则是没有人会想要为朝廷卖命的。因为攻下来也没有好处,广大交州地方豪族的利益关切点也并不在此地。
最重要的是,交州不比中原。在中原,朝廷于灾荒之年征募军队还是贫苦百姓一条吃饭的路子,而在交州,无论是种植作物还是下海捕鱼,都可以填饱肚子,从军便成了实打实的苦差事,谁愿意放着自己的小日子不过,去跟占人拼命?
(https://www.zbwxw.net/book/3606476/34801233.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