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章 辽国调和
群臣听到李元昊立宁令哥为太子的诏命,心中惴惴不安,却不敢言语。
野利旺荣出班奏道:“陛下立宁令哥为太子,是我大夏的喜事,臣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杨守素站在班位上,气愤地斜了一眼野利旺荣,心里惶恐。白气贯日的天象在眼前摇动,这不祥的天象,预示着西夏的灾难。可皇上的脾气他是知道的,既然是朕意已决,劝谏看来也是无用。他在心里言:听天由命吧。
这时,张元出班,“臣启陛下。”
杨守素看着张元,感到有希望。陛下虽然暴烈执拗,不善从谏,却对国相言听计从。他竖起耳朵,静静地听着。
张元奏道:“我大夏地广万里,如日中天。不过广漠之野,春风难度。有志者,逐鹿中原,问鼎中国。昔匈奴贵族刘渊乘晋室内乱,聚众起兵反晋,自立为帝,建立汉国。以后其侄刘曜为帝,改国号为赵(前赵)。上党羯人石勒,曾‘两胡一枷’卖为奴隶,起事反晋,归附刘渊,发展割据,灭前赵为帝,建立后赵。氐族东海王苻坚,自立为帝,重用汉人王猛,灭前燕、前凉、代国,统一北方。虽在淝水战败,仍不失为一代英主。陛下的先人,曾建立代国,后被苻坚所灭。道武帝在苻坚败亡之际,乘势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为强化政权,向汉族先进文化和农耕学习,迁都洛阳,改姓氏拓跋为元。陛下秉先祖之英武,承广阔之疆土,却安然于此,不思进取。”
满朝文武大臣听得胆战心惊,都为张元捏把汗。
杨守素本来是希望张元劝说李元昊放弃立宁令哥为太子,没想到他说了这么多逐鹿中原,建立宏伟霸业的历史。前面说的很好,后面却无异于指责。他偷偷地斜着李元昊,看其有何反应。
“好,好,说的好。”李元昊笑容满面,站起身,走下高台,来到张元面前,深施党项礼。“朕感谢国相的教诲,当时刻铭记记在心里。朕非没有争霸天下的大志,实在是西夏国力虚弱,数次点兵出征,不能按时耕种,国用空虚,百姓不堪负重。朕心中凄然,容日后慢慢进取。”
张元还礼:“臣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愿肝脑涂地协助陛下建立伟业。”
西夏多年来集兵与宋朝交战,虽攻城拔寨,胜多败少。然而得地不能据守,只能抢掠而归,军民死伤过半,财力枯竭。宋朝不仅断绝了“岁赐”,还关闭了
通商榷场,物质匮乏,蕃汉民众困苦,牛羊只能卖给辽国。民食无粮,官饮无茶。
军民厌恶战争,渴望息兵罢战,太平景象。
李元昊深知与宋交战的后果,就是利少弊多。
“念民不堪奔命,思国不负兵火。”太子宁明临终的上言,时常在李元昊的耳边响起,儿子的话说的很对。但他痛恨俯首为臣的卑微,他要做一代英主。先人纵横驰骋,前仆后继,争得西隅之地。祖父白手起家,浴血奋战,终于讨回数代先人得之不易的五州之地。他要像先人拓跋猗卢、道武帝、孝文帝和祖父那样,建立霸业。
李元昊想到这些,决定休养民力,韬光养晦,以利再战。
就在此时,辽兴宗派遣同知析津府耶律敌烈、枢密院都承旨王惟吉出使西夏,谕令李元昊与宋罢兵言和。
李元昊接旨,心中暗喜。正想和宋朝罢兵言和,辽国就来当和事老,太好了,太好了。于是决定派遣使者到汴京。
张元极力反
对,奏道:“若与宋朝议和,前功尽弃,将士枉亡,必然再次阶下称臣。陛下,与心何甘?”
李元昊道:“议和不过权宜之计。朕意已决,爱卿就不要阻止了。”
张元听李元昊这么说,只得作罢。
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三月,宋朝进行了人事调整。韩琦自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兼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范仲淹自安抚经略招讨使,授予枢密副使;杜衍自吏部侍郎枢密副使授予枢密使。
三人辞谢,宋仁宗不允。
朝议诸事议毕,宣夏使觐见。
夏使朝仪完毕,跪奏:“北朝曾封先主夏国王,允许自置官属,使节朝奉,
恩遇有加。自今王袭爵,遣使朝廷进奉,每次接见和拜辞的宴会,只坐矮殿。今辽国与大宋为兄弟之国,南北事同一家。已令我王请罪归顺,其封册典制,也应
和北朝相同,以优礼安抚怀柔,我王也能洗心自新了。”
宋仁宗因辽国遣使言宋夏和解之事,就对夏使道:“贵使暂于驿馆安歇,等朝廷议定再复。”
于是宋仁宗下诏给庞籍:
如能称臣,虽仍僭号也无大害。若改称单于或可汗,则固大善。
庞籍接旨后,立即上书:
李元昊方胜而骄,若遣使言和之事,彼更加傲慢矣。
于是庞籍召来被扣留的李文贵,对他道:“你国之先主及今主之初,奉事本朝,无故妄加大名,纷纷至今。彼此之民,肝脑涂地,皆你国群下之故也。夏犯边之初,国家承平已久,民不习战,故屡不胜汝。今边民皆善斗,夏之屡胜,岂能常耶?我国家富有四海,虽偏师小负,未至大损。夏国一败,则社稷可忧矣。你归国后对夏主言,诚能悔过称臣,朝廷所以待夏主,礼数必优于从前。”
李文贵顿首道:“此乃我国军民日夜之愿也。龙图(注)能为言之,彼此休兵,其谁不受赐!”
庞籍道:“李大人之言极是,你我休兵,两方皆受益匪浅。”
李文贵又道:“天大王野利旺荣致意大人,请用小国侍奉大国之礼。”
庞籍道:“这不是边帅所知的。夏国主如能遣使奉表到鄙府来,乃敢引见到朝廷。”
“既然龙图大人将重任交给在下,在下就不迁延逗留,宜速速归去。”李文
贵起身,向庞籍深施一礼:“在下告辞了。”
庞籍还礼,“老夫恭候佳音。”
李文贵回到兴庆府,立即朝见李元昊,禀报了宋朝休兵言和的意愿和庞籍的话。
李元昊本来想言和,怕先提出来让人耻笑。听到庞籍的话,心中大喜,召来野利旺荣,让他以自身的名义致书庞籍,商讨和谈之事,探知宋朝的动静。又命人将王嵩从地窖里放出来,好言安抚,厚礼以待,让他陪同李文贵到延州。
庞籍接见了李文贵,呈上野利旺荣的书信。信中言李元昊虽愿议和,却不肯削去僭号。书信引用李元昊本人的话:“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岂可逆天东下。”之语。
庞籍对李文贵道:“夏主不肯削去僭号,其言不逊,不敢请示朝廷复书野利旺荣大人。”
宋仁宗十分重视议和的事,将庞籍召到朝中询问情况。庞籍便将野利旺荣的书信和李文贵来到延州的情况如实禀报。
宋仁
宗道:“龙图就给野利旺荣太尉复书,通报一声。”
庞籍回奏:“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如称野利旺荣为太尉,则李元昊会认为他有不臣之心。他与我等来往的书信自称‘谟宁令’,这是西夏的官名,我朝不知其义,称之无嫌。”
宋仁宗点头:“那就称野利旺荣为谟宁令。”
“皇上,臣有本。”韩琦立即出班启奏:“李元昊如此之猖獗,文赖张元与
杨守素,武依野利旺荣与野利遇乞兄弟。李元昊猜忌之心甚重,以前曾枉杀亲舅卫慕山喜,又丧心病狂鸩杀生母卫慕氏。如能利用回书离间李元昊与其属下,借刀杀人,如自断其臂,是我朝的大幸。臣以为:称野利旺荣为太尉,正可神鬼不知而用间耶。”
“臣附议。”
“臣附议。”
满朝大臣都认为韩琦所奏有道理,纷纷出班附议。
庞籍听完,茅塞顿开,再奏:“直学士大人之议,堪称妙计,有杀人不见血之功。”
“好,众爱卿皆言直学士之言为妙计,朕就采纳。”宋仁宗对庞籍下旨:“龙图回复就称野利旺荣为太尉。”
“是,皇上。”庞籍领旨。
庞籍回到延州,立即给野利旺荣回书:
夙闻 骏望,莫挹 鸿仪。寸丹殷系,尺素难宣。敬维
西夏野利太尉勋座:
高望 龙门,时萦蚁悃,祇以云天修阻,乃致识荆无缘。兹适
贵使奉琅函,伏祈惠赐麈教。议和之事,关乎国之大事。汝主
如有诚心,必专使奉表削僭号,乃敢闻于朝。先此布答,统希
原宥。
极目关山,一统日月。早日伫立天阙,功垂竹帛。
远仰丰仪,专候佳音。
李文贵将庞籍的书信带回,交给野利旺荣。野利旺荣不敢拆启,会同李文贵,马不停蹄地奔到兴庆府,将信函献与李元昊。
李元昊拆开封函,抽出信笺观看。这是一封大宋朝龙图阁直学士亲书的信笺,字迹隽秀飘洒,词句古雅清逸。他爱不释手,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敬佩中国
的历史文化,敬佩大宋朝官员的修养学识。同时,他感到不安和烦乱。这信里好像暗藏着什么,在眼前晃来晃去,却看不清摸不着。
野利旺荣心情忐忑地站在大殿上,不知庞籍的书信上都写了什么,是否和他有关系。
李元昊对野利旺荣和李文贵道:“庞籍的信上言,有诚心和谈,就派遣使者去谈判。朕决定与宋和谈,就派文贵和六宅使、伊州刺史贺从勖出使延州。”
李文贵右手抚胸:“臣遵旨,不日即与贺从勖赴延州。”
李元昊看看野利旺荣,心里有了主意,于是道:“将军也请回去吧。”
“遵旨。”野利旺荣和李文贵一同出了大殿。
李元昊望着野利旺荣离去的背影,心里荡起一股杀气。
注 龙图:宋代有龙图阁,设学士等官,为侍从之荣衔,人即称龙图阁学士为龙图。龙图阁学士以下按其等级各有俗称:学士称老龙,直学士为大龙,待制为小龙,直龙图阁为假龙。庞籍曾进龙图阁直学士,故称之为龙图。
(https://www.zbwxw.net/book/3603572/64647863.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