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崛起大明最新章节 > 第473章 李国祯猖狂

第473章 李国祯猖狂


历来,从开封到京师,都是过黄河,走卫辉、彰德、邯郸、保定到京师的官道。这一条道不但近,而且官道宽敞,适合驰骋。

但朱慈烺这一次却是兵分两路,精武营左柳营工兵营的步兵部队走卫辉、彰德、邯郸的官道,经保定直回京师,其中,刘肇基率马进忠杨轩为前锋,精武营吴襄、左柳营马德仁统领大军在后。

而太子本人连同吴甡率领三千营和武襄左卫等骑兵部队却是过黄河,走怀庆府,往山西而去,设定的路线是经宁山卫(今山西晋城),到潞州卫(山西长治),稍停顿,再往黎城,绕到彰德府的涉县,最后再快马追上前行的步兵部队。

朱慈烺只所以执意要去山西绕一个圈,不止是想要了解山西百姓的生活和各地兵备驻防的情况,以为明年的山西大旱做准备,更是想要见一见山西的两个关键人物:山西巡抚蔡懋德和山西总兵周遇吉。

蔡懋德和周遇吉都是明末忠臣,周遇吉血战宁武关,蔡懋德身死太原城,太子深为敬佩,既然从山西过,当然就要见他们一面,所以提前半个月就派人到太原传令,以剿匪事宜的名义,请蔡懋德和周遇吉到潞州卫相见。

吴甡曾经是山西巡抚,这一次也算是旧地重游。

原本,朱慈烺心情大好,开封大胜,令他一吐心中的郁闷和担忧--历史并非不可逆转,李自成败了,建虏还会远吗?朱慈烺,你大有可为啊!

但刚过了黄河不久,他就听到了一个噩耗,令他心情一下就沉到了谷底。

两天前,京惠商行的少东家赵直,在京师被京营提督、小襄城伯李国祯杖毙了。

第一时间,朱慈烺的气血就往上涌,怒不可遏。

李国祯,这是在挑战他啊。

京惠商行是他的得力臂助,若不是有京惠商行,二十万官军在开封的粮草供给就不会这么及时和充足,论功劳,赵敬之不亚于任何一个在战场上厮杀的总兵。接下来河南粮米的供应,就更是关键了,朱慈烺虽然对河南官绅做出了承诺,但一时却无法凑集到那么多的现银,赵敬之在南方购米,却都是真金白银的支出的,如果要赊账,这中间的躲闪腾挪,节支简用,都需要赵敬之自己想办法。朱慈烺对京惠商行的要求是,不管你想什么办法,最少得支撑一个月,一个月后,我会有银子给你。

  这不是一件能容易做到的事情,但赵敬之默默承受了,没有任何抱怨。

  万万没有想到,值此关键时候,赵直却出事了。

赵直,赵敬之的长子,一个非常严谨,彬彬有礼的年轻人,在京师时,朱慈烺见过他两次,对他印象极好,对赵敬之的家教更是佩服,不论长子赵直还是次子赵桓,都是一时人杰,真不知道赵敬之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虽然没有选择入仕,但两兄弟的才识都是不低的,赵桓现在随父亲在江南收购粮米,赵直在京师总行坐镇,照顾生意。正因为有他的坐镇,其父赵敬之才可以安心在江南购粮,以支援太子的剿匪大军,现在赵直被李国祯打死,赵敬之如何还能安心为太子供粮?他一心一意的帮助朝廷和太子,难道就是为了这样的结果吗?

再者,人命关天,即使是崇祯帝在关乎人命的事情上都是小心谨慎,李国祯

又何敢打死人?

等详细看完军情司的密报,了解事情的过程后,朱慈烺心中的歉意和愤怒就更多。

某种意义上说,赵直是他政策的牺牲品。

自从撬开海运的一丝门缝,朝廷准许广东福建两省的粮米通过海运而不是漕运,直接运到天津,再送京师之后,朱慈烺和负责运粮的沈廷扬有君子约定,除了运送官粮,沈家的船号还要运送京惠商行从广东福建等地购买的商品粮,且是独家许可,除京惠商行外,不能和其他任何粮商合作。

朱慈烺的思谋很简单:海运成本低,京惠商行不但可以依靠低成本的粮米平抑京师的粮价,同时也能扩大市场占有率。

六月中旬是广东福建两省夏粮收获的时间,七月初,京惠商行采购的第一批广东粮米就送到了京师,然后立刻掀起了轰动---京惠商行的粮米,和同行相比,每石差不多便宜一两银子,一斤就相差四五文铜钱,虽然因为运量的原因,不能敞开供应,只能定点定额,但却足以令百姓们轰动了。

很快,京惠商行就声名鹊起,每日不等开门,就有大批的百姓围在门前,等候买粮。

刚开始,其他粮商并没有太在意,以为京惠商行刚开业,是在哗众取宠赚人气,过了这几天就会恢复正常价钱。不想一连半个月,京惠商行的米价始终低廉,他们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京惠商行所贩售的粮米,并非是漕米,而是从天津转运来的海米。

这一来,粮商们都坐不住了,海米比漕米成本低,这点常识,粮商们还是知道的。粮米这东西不比其他,一旦卖不出去,屯到粮仓中,到一定时间就会霉变,更何况这关系到市场占有率和长期的地盘,于是他们联合起来,一致向京惠商行施压,要求京惠商行不得破坏行规,应该采用和他们相同的市场价钱。但赵直不理。

其后粮商们使用各种办法挤兑京惠商行,比如雇佣流氓捣乱、或者雇人到京惠商行反复买粮,但这些伎俩都被赵直一一看破并化解--朱慈烺事先就有预料,提前给留京的东宫锦衣卫打了招呼,有东宫锦衣卫的暗助,所有敢到京惠商行闹事的人,没有一个能占到便宜。

正面打不开,粮商们又开始使用阴招,有人向赵直发死亡威胁,有人到顺天府告状,说京惠商行藏私,请官府到京惠商行稽查,又有人向朝中的权贵求援,以求除掉京惠商行这个破坏市场行情的老鼠屎,又或者自己也能走海运的后门。

但同样无用。

这一场商战,前后持续了一个月。

其间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却也是惊心动魄。

而后,一些聪明的、胆小的粮商已经看出了京惠商行背景的强大,不敢再和京惠商行争锋,而是悄悄调低了自家粮米的售价。

但一些大粮商,尤其是一些自认有背景的粮商,却仍不愿意服输。他们都在观望,想着广东福建两省的粮米毕竟有限,京师这么多人,看你京惠商行能坚持多久?

而随着开封之战的结束,京惠商行和粮商们的矛盾更加激烈。

河南有百万流民,所需要的八十万石粮米,非京惠商行一家所能承担,为了鼓励粮商们向河南运粮,朱慈烺决定公开的抬高河南的米价,京惠商行运到河南,赊账给官府的粮米,最低五两一石,甚至可以到六两。反正流民也买不起,一两一石和五两一石,对他们没有任何区别。历来,官府在灾区都是强压米价,造成的结果就是黑市泛滥,有价无米,朱慈烺这一次是反其道行之。给商人足够的利,令他们往河南运粮。

这一来官府的赈灾成本会增加,原本三百万两银子的预算,怕是要增加到四百万两了,不过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笔银子终究是到京惠商行的口袋里了。

  河南米价五两,京师只有三两一钱,那些通过漕运,原本要运送京师的粮米,大部分都不会再北上,而是会转运到河南。但一般粮商可不敢赊账给官府,他们要卖粮,只能卖给有钱的大户和寺院,大户和寺院在官府的强制要求下,都在招募流民,大兴土木,这一来,就间接的减轻了官府赈灾的压力。

原本这是一石二鸟,但朱慈烺没想到的是,这一政策却激化了京师粮商们和京惠商行的矛盾。

因为京师粮商的成本又被推高了,但价钱却在低档。

同样是你京惠商行,同样的粮米,凭什么你在河南卖五两,在京师却只卖二两五钱?你这是在河南赚钱,在京师赔钱啊,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独霸京师的粮米市场,不给其他粮商活路!

事关生死,粮商再一次联合了一起。

不过因为已经意识到了京惠商行的强大背景,所以这一次他们没有再敢蛮干,而是托人找到了小襄城伯李国祯。

为什么找李国祯?

因为京惠商行和京营是有业务往来的,京营的鸡鸭鱼肉,都是由京惠商行供应的,赵直这个人软硬不吃,粮商们约了他好几次,想要谈判,但赵直始终不肯见面,所以粮商们想请李国祯当一个中间人。李国祯是小襄城伯,又是京营提督,赵直不给别人,还能不给李国祯面子?

李国祯风度翩翩,长袖善舞,是京师的名人,和京师富商巨贾颇有交往,这一次太子带军出征开封,精锐将领都跟着去了,独留他主持京营事务,令他十分愤懑。“有志难伸”的情况下,他几乎是每天都喝酒,且每次都喝醉。听到富商邀请,他也没有多想,当晚就赴宴了。粮商们也甚是乖巧,见了小襄城伯,并不提粮米之事,只是一劲的拍马屁灌酒,等喝得差不多了,这才提出京惠商行的事情。

李国祯是小襄城伯,对京师米价的变动,一点都不关注,对粮价商战,更是一无所知,听到富商们不过就是想要见赵直一面,已经喝高了的他想也没想的就同意了--不过就是一个给京营供应鸡鸭鱼肉的商人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唤他来见就是了。

听到李国祯召见,赵直不敢怠慢,急急来见。不过进了酒楼,见京师的几大粮商全部在场之后,他立刻就明白怎么回事了。赵直,人如其名,虽然经商有成,但本质上还是一个直性子人,见李国祯喝多了,语无伦次,又懒得和那几个大粮商说话,于是向李国祯客气了两句,转身就走。李国祯喊都喊不住他。

众人面前,李国祯栽了一个大面子。

像李国祯这样的人,最在意的就是面子,加上他心情本就愤懑,这一来登时就勃然大怒!

不过怒虽然怒,但李国祯并没有丧失理智,莽夫一样的追出去,而是起身离席,直接去京营。一番安排之后,半夜时分,派遣一队兵丁,将赵直捉到了京营。

“鸡是死的,肉是臭的,我京营的银子,就那么好挣吗?”李国祯一拍桌子,怒喝。

赵直立刻明白,自己被陷害了。今日他刚往京营送了一批肉,事先他都检查过,绝对没有死鸡和臭肉。

赵直不承认。大声喊冤。

李国祯却不给他辩解的机会,一声冷笑:“奸商欺我,来人啊,杖四十!”

正常情况下,杖四十不至于有生命危险,但不想李国祯手下的那几个亲兵想要献宠,暗地里下了死手。

赵直竟然被当场打死了。

李国祯出了一口恶气。虽然打死赵直并非他的本心,不过他也并没有太在意,一个商人嘛,有什么了不起?回到府中倒头就睡,直到被老爹李守锜用拐杖砸醒,一番痛斥,他才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赵直虽然只是一个商人,但却是太子特批的商人,京营的后勤补给,只要是京惠商行有的,都要优先使用。更何况京惠商行能通过海运运米,在河南又大肆向官府供应粮米,这样的大手笔岂是一般商人能有的吗?

“如果我料的不错,京惠商行的幕后老板就是太子。赵氏父子是太子的得力助手,你杖杀了赵直,太子焉能放过你?”

李守锜暴跳如雷,双眼冒火,额头上的青筋一根根的凸显了出来,拐杖狠狠点地,都快要把地砖点破了。自从李国祯做上京营提督,他就有不好的预感,总觉得儿子在太子手下迟早要出事。令儿子辞职,儿子却又不听,无奈,他只能暗中关注,时时提点儿子,但想不到还是出事了。

李国祯是他的独子,他襄城伯府未来的继承人,无论如何他也要卫护。

“就是一商人……再者,我也不是无缘无故,谁让他那么不经打的?”李国祯还嘴硬。

“逆子!死到临头犹不自知,你以为太子是好欺的吗?”

李守锜怒不可遏,一拐杖就扫了过去,砰,拐杖断为两截,李国祯惨叫一声,被打得翻倒在地。

……


  (https://www.zbwxw.net/book/3597073/9973513.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