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明朝败家子 > 第三百七十三章:日进斗金

第三百七十三章:日进斗金


  此时,在这千户所里,原本君臣们气氛融洽的喝着茶!

  不过很快,众人又为即将而来的朝鲜国之事担忧起来。

  刘健心很疼,舍不得钱粮啊。

  这朝鲜之战,其实没有多少意义,一旦开战,死这么多军民,就为了大义?

  可不打,却又不成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藩国们都在看着大明朝廷呢。

  面对李隆此等的丧心病狂,若是朝廷没有丝毫的举措!

  那么,势必离心离德。

  兵部尚书马文升坐在这里,显得很没有底气,他所奏报的章程里,所需钱粮是不计其数,还需七万大军!

  为了供应这七万大军,朝鲜国距离关内甚远,那么至少需要发动三十万民夫负责运送粮草,警戒后方。

  三十万啊。

  马上就要开春了,三十万青壮,耽误了农时,这是何其可怕的事。

  李东阳今日也伴驾来此,从没有做过声,他是户部尚书,可来西山,却一点心思都没有,马文升所提出调拨的钱粮和民夫,不是户部可以接受的。

  此时,李东阳终于忍不住道:“陛下,户部这里是真没有粮了,为了下西洋,京师中的几大仓俱都出现了亏空,这亏空要弥补不足,本就不易,现在又要拨付如此多的钱粮,非是臣不知马部堂的难处,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弘治皇帝沉吟着,也觉得头痛。

  他心里想到了方继藩曾有过一份奏疏,方继藩认为李隆在朝鲜国已是天怒人怨,汉城中的兵马有不少对李隆心生不满和怨恨,倘若朝廷一面传檄剿李隆,再有人带逃亡至辽东的朝鲜宗室和勋贵们入朝,有了这外力的推动,那些蛰伏于汉城的卫军,势必动手!可是……

  这靠谱吗?

  弘治皇帝在心里摇摇头,倒不是不信方继藩,不过想来,他若是提出这个观点,在座的诸卿都认为可行性不高吧。

  毕竟方继藩的一切理论基础都在于李隆是个大傻的前提之下,否则怎么可能在连汉城的军马都没控制住的前提之下,居然敢做这样的事呢?

  弘治皇帝摇摇头道:“今年这个年,实是难过啊。”

  呷了口茶,发出了感慨之后,确实觉得在这西山风虽是休闲了一日,可很快却又发现,他这天子,依旧是堆压着许多烦心的事。

  众臣都是相顾无言。

  所谓的国事,其实说穿了就是银子和粮食的事,这满天下到处都是一张张的嘴,哪里都在等着朝廷雨露,赈济的时候多一点,战争就得少一点,下西洋多一点,其他地方就都匀一点。

  但凡是谈到了钱,话就不太好说了。

  众人只是心里唏嘘。

  看着天色渐晚了,弘治皇帝便预备起驾回宫!

  方继藩则带着几个门生,提着土豆、鱼、瓜、猪肉,统统包裹了起来,分成一份又一份,给弘治皇帝塞了几份,其他人纷纷送上,每人给两斤肉,几斤土豆,一尾鱼,一个瓜,还有一些西山稀罕的瓜果。

  “都是不值钱的东西。”方继藩努力地表现出一副洒脱的模样:“且都是大家伙儿自己挖出来、钓上来的,吃不完,自然该带回去,大家都不易啊,有闲要常来。”

  嗯,重点在于最后一句,有空常来。

  当然,方继藩很想说,下一次来,咱们农家乐可就要收银子了啊。

  这句话就快被方继藩憋出了内伤,可终究还是忍不住了,并没有说出口。

  不打紧,下次来了再谈银子的事吧,现在说,显得太俗,好不容易这些大爷们被伺候的如此愉快,不能煞风景。

  方继藩人畜无害的样子,让许多人颇有感触:“好好好,此地确是休闲之所,很有裨益,新建伯放心,会来的,家里那不成器的孩子,也该让他们来见识见识。”

  “慢走啊,慢走!”

  众人很愉快地提着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居然受了某种触动一般,或许是因为这确是自己刨出来,摘下来的,钓上来的东西,才格外的觉得珍惜,虽是烦心事多,可想到今日的收获,劳累之余,手里提着的东西,却觉得甚为珍贵。

  众人又将烦恼们抛到了脑后头,一个个喜笑颜开的。

  对许多人而言,他们总算明白,原来土豆是从地里刨出来的,西瓜竟是在蔓藤里长出来的。都说就算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

  可实际上,他们平日虽是经常吃瓜,土豆出来之后,他们觉得稀罕,亦是叫下人们采买了不少来吃,可若非亲眼所见,还真没见过这样的。

  “往后这里的农产会越来越多,过些日子,会尝试一下在暖棚里种种葡萄,到时请诸公一定来摘葡萄!”

  “会来的。”刘健笑吟吟的看着方继藩,这家伙,其实挺懂事,上次误会了他,还以为他送自己儿子去死,现在误会澄清了,不得不对方继藩另眼相看。

  朱秀荣与张皇后都上了凤驾,张皇后没有问关于看病的事,倒是朱秀荣,自袖里取出了洗干净的梅子道:“母后,这都是母后亲手摘的,儿臣洗干净了,顺道也带了来,给母后路上吃。”

  张皇后笑盈盈地道:“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啊。”

  她尝了一颗:“自己摘出来的,就是不一样,这方继藩,是个有真办法的人。你得留着一些,给太皇太后送去一些。”

  “是。”朱秀荣露出了几分遗憾地道:“可惜曾祖母身子越发不好了,否则让她来此走一走,她定也很喜欢这儿,心情也会很好的。”

  张皇后若有所思地道:“是啊,她老人家……”

  张皇后没有继续说下去。

  ………………

  农家乐,这俗的不能再俗的词儿,而今在这京里,竟风靡起来。

  次日一早,便有不少人赶着去,这可是陛下来过的地方啊,连陛下都说好,能不好吗?

  京里富贵人家如过江之鲫,来的人不少,这些平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贵公子们,而今竟也以在西山刨出土豆为荣。

  甚至,在西山的农家乐大院,还专门挂了一个黑板子,上头记录了来客们钓鱼、摘菜的名次。

  每一个活动取头十名,榜单随时更新,其中一个丧心病狂的,钓了三十五条鱼,这记录,连续半月都没有人破掉。

  接下来,便是破记录的奖励了,凡是能破纪录的,奖银二十两。

  二十两真的不多,因为想来西山,都得三两银子,可许多人却都乐此不疲。

  其实对于许多人而言,他们在乎的,不是几个土豆,不是几个反季节的西瓜,这些东西,对他们而言,真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一种感觉,一种自己亲自摘出来的东西,吃在口里的滋味。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的,甚至口里大骂,花银子找罪受啊,可等苦尽甘来,那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占据了他们的全身,舒服。

  当然,在农家乐里,许多人也有了吹嘘的资本,毕竟这些富贵公子们,谁家没有地?

  就如来的次数最多的张家两兄弟,这两兄弟听说只需交了三两银子,钓多少鱼,采多少红薯,就都可以直接带走。

  一下子,要疯了。

  他们大清早就来,晨雾还没散去,天气又冷,他们哆嗦着,交了银子,便往土豆地里冲,累成了狗一般,结果连拖带拽,傍晚时分,气喘吁吁的拽着一袋袋的土豆上车,一车车的拉走。

  一脸美滋滋的样子,也懒得算盈亏了,一想到自己家的粮要吃不完,便开心得不得了。

  以至于,在挖红薯的记录板上,寿宁侯和建昌伯二人一直居高不下,二人相互地打破着自己兄弟的记录,短短半月,兄弟二人在挖红薯这一项,便已成了无数游客们眼里宛如珠穆朗玛一般高不可攀的山峰,无人可以项背。

  如此一来,这些便成了谈资,有了谈资,不爱来的人也不得不来试试看,否则以后走亲访友,连话都插不上。

  高峰时期,在年关前后,游客的人数竟是突破了七百人。

  单单门票钱,便高达两千两,刨除各种开支,保证了足够的收益,不过这门票攒下的纯利,除了方家得了一部分,屯田千户所上下,人手却也会给一些!

  虽不多,对许多人而言,不过是零花钱,却也让许多人喜笑颜开了。

  他们屯田辛苦,这农家乐能有这么多有东西采摘,这些校尉和力士可谓功不可没。

  而对方继藩而言,真正挣银子的却并非是门票。

  有了游客,尤其还是一群大明朝最优质的游客,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家里有良田千顷,仆从如云?

  这些公子哥们,就算不来西山的农家乐,那也是去销金窟里一掷千金!

  现在游客有了,西山这儿的土特产店也开张了,卖一些手工艺品,价格嘛……黑,很黑,一个木匠雕的各种木人,都用银子来计价的。

  当然,来都来了,不带点有特色的东西回去,难免会有所遗憾的。

  除此之外,各种酒肆、客店也都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

  ………………

  例行求支持求票儿!

  


  (https://www.zbwxw.net/book/2309/431511590.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