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明朝败家子 > 第四百零六章: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第四百零六章: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伟大的头脑,总是不谋而合。

  不只是刘健如此的想,便是李东阳,竟也觉得陛下这句话,实是痛快。

  萧敬手持着奏疏,继续念道:“营地所在,鸡犬相闻,灾民汇聚,安居乐业,此尽因殿下恩惠也。”

  “……”

  这一句话,似乎有点夸张了。

  不是弘治皇帝不相信,而是……大灾过后,你居然来个桃花源记的写法?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啊。

  倒好像是,那地崩之后,整个灵丘县的百姓,非但没有混乱,反而还过上了舒坦的日子了。

  此时,又听萧敬接着念道:“方继藩与西山书院师生人等,与民同苦,尤以殿下为甚,为修筑河堤,亲扛大石,军民百姓见殿下如此,无不钦佩,盛赞殿下,对太子殿下,敬若神明。”

  到了现在,弘治皇帝的脸色,有些古怪起来了。

  自己的儿子,别的或许不出挑,可是亲力亲为的事,他倒是略知一些的,好像就这一点算是最大的优点了吧。

  弘治皇帝的气消了一些,心里不由想,虽是个糊涂虫,却还总算有点儿用的。

  “殿下修河堤、防瘟疫,与民同苦,与民同乐,百姓无不仰赖其恩,人人称颂其德,臣驻三日,所见所闻,甚为感慨,今陛下只一子,社稷仰赖储君,储君贤,则天下可定,臣以为,太子年少,偶有疏失之处。其教授生员,可称之为明,知民疾苦,可谓之贤,太子贤明。陛下得太子,何喜如之,虽周文王得子武王也。书不云乎,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弘治皇帝震惊了。

  他忍不住与刘健等人对视了一眼。

  这篇奏疏,实在太过了,说太子贤明倒也罢了,却还将弘治皇帝比作了周文王!

  关于这一点,弘治皇帝虽觉得自己有缺陷,可若是跟周文王比,都还是差了那么点儿,总还有点靠谱的。

  可谢迁竟将太子比作了周武王,这周武王是何等的功业,在史上那也是一代贤主,现在谢迁竟如此吹捧太子?这太子,不惹事就好了,还指望他做周武王?

  当然,真正值得商榷的是最后一句,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本来这一句中的一人,特指着是皇帝,此句出自《尚书》,原意为,天子若是有善,天下百姓便可以共享其利,则可以获得长久的安宁,于是,天下军民,便有好日子过了。

  可在这里,这一人有庆的一人,显然指的是太子。

  意思是,现在太子贤明,将来百姓们可以得到依靠了。

  往往读书人用典,是绝不会出错的,何况是宰辅向天子的进言奏疏,一般没有人会随便用一人有庆这个典故,因为若非是特别贤明的人,否则用了,就难免有马屁拍的过猛的感觉,可是历来忠直敢言的谢迁,居然用上了这个典故来形容太子……

  弘治皇帝看了一眼刘健,眼中显出着一种可以读作为匪夷所思的味道。

  刘健沉默了片刻道:“谢公此人,绝不会无的放矢,老臣以为,谢公有此感慨,绝不是空穴来风。殿下……或许在灵丘县……”

  “是吗?”

  刘健如此一番说辞,令弘治皇帝的心情一下子舒畅了。

  当今的风气,早不似明初了,大臣们最爱揭宫中的短,虽然他们会很敷衍的说几句圣明之类的话,可敢于说出一人有庆这样的典故,却是极罕见的!

  毕竟成化朝的时候,内阁大学士万安、刘吉人等,因为只知道溜须拍马,已被人讥讽为‘纸糊三阁老’,以至于新君登基,这三人的名声臭不可闻,便立即让他们致仕还乡,而到了现在,不但这三人在千秋史笔上被视作了笑柄,便是他们的子孙,亦是抬不起头来,被人各种讥讽。

  天下的读书人,但凡提及这三人,无不带着戏虐之色,各种讽刺他们的故事层出不穷,有了这个前车之鉴,谁还敢学他们?

  弘治皇帝终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道:“太子这个人,太鲁莽,可是朕知道他的心里头,还是晓得一些事的。”

  刘健和李东阳对视了一眼,有了谢迁的背书,他们突然觉得,似乎太子殿下也并非那样坏了。

  也不知那灵丘县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奏疏里说的也是笼统,语焉不详,可是使谢公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他们便也颔首点头道:“是啊,太子殿下还是……不错的。”

  弘治皇帝看了一眼萧敬。

  萧敬忙是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

  这令弘治皇帝有些心疼,因为自己的儿子如此,所以才让这萧敬一大把年纪跑前跑后,想来得到了消息之后,这一路的来送奏报,定是累坏了吧。

  弘治皇帝吁了口气道:“萧伴伴,你辛苦了。”

  萧敬眼眶通红,道:“此前太子殿下不知所踪,奴婢和陛下一样,都是忧心如焚,犹如万箭穿心哪,奴婢得了奏报,念着陛下在宫中寝食难安,如此重要的奏报,又不敢假手于人,奴婢便星夜兼程,一路赶来,只愿意陛下能立即得到太子殿下的音讯。”

  弘治皇帝又是唏嘘,萧伴伴这个人,还是太实在啊。

  可细细一想,他这么多年来跟着自己,感情深厚,如此做,也是理所当然。

  “你与英国公驻扎在灵丘县时,还得到了什么消息?”

  “奴婢只知太子殿下平安,因而放下了悬着的心,英国公在确定厂卫的探子、细作进入了灾区,没有寻觅到贼踪之后,便也放宽了心,派人驻在外围警戒。”

  弘治皇帝听了萧敬的奏报,一颗心总算是彻底的悬下来了,有了谢迁的奏疏,再加上萧敬的印证,这样看来,太子根本没有丝毫的危险,至于他在里头折腾什么,管他呢,只要人安全,他爱折腾,就折腾去吧。

  何况……不是还有一句‘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吗?

  这是大好事啊。

  自己就这么个儿子,这历朝历代的天子们怎么想,那是他们的事,别人防备着东宫,唯独自己从不防备,这不只是因为自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而是源于自己的童年的经历!

  他是将朱厚照,视若自己生命中的绝大部分。

  太子若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百姓们当真可以仰赖他。

  这……岂不正是自己平生所愿吗?

  弘治皇帝心情大好,哈哈一笑道:“这个小子打小就顽皮,话多,事儿也多,可朕知道,他性子里也是有宽厚的一面。不过……还得得再敲打一下,他毕竟是太子,就该是有太子的样子,以后得让人将他盯死了,再不可教他如此胡作非为。”

  刘健等人,其实心里还是有着后怕呢。

  不过更多的,却还在琢磨着谢公为何用这个典故!

  刘健笑吟吟的道:“是,陛下圣明。”

  弘治皇帝摆摆手道:“那谢卿家,可从来没有对朕说过一人有庆的话,想不到竟对太子说了,这份奏报,传抄明日的邸报吧,太子不知所踪,朝野内外,沸沸扬扬,少主不见踪影,难免使天下议论汹汹,现在既然有了消息,也该安一安他们的心了。”

  “……”刘健有点懵逼。

  心里不由的想,老谢啊老谢,你可想过你写出这么一份奏报来会是怎样的效果吗?这下子,你可在风口浪尖上了。

  而陛下虽说是想用这份奏报来平息当下的言论。

  却颇有几分炫耀的心里。

  担心了这么多日子,等来了一个一人有庆,虽还觉得后怕,似乎也不太亏。

  弘治皇帝是个真心爱护百姓的人,却也是个很在乎名声的人,他爱惜自己的羽毛,自然也就会爱惜太子的羽毛。

  他希望天下人看待太子时,是带着敬仰的。

  既然弘治皇帝如此吩咐了,刘健也只好道:“遵旨。”

  弘治皇帝点头道:“好了,卿等退下吧,朕有事。”

  这句所谓的有事,便是要去坤宁宫。

  毕竟这么多日子,张皇后是瞒不住的,太皇太后那儿倒还能敷衍过去。

  这张皇后很是担心,而弘治皇帝却一直都在安慰她,告诉她身边有这么多西山书院的生员,又有方继藩,方继藩这个人,还靠不住吗?

  当然,弘治皇帝心里是忍不住想骂,坏就坏在这个方继藩的身上,就是这个家伙跑了,太子才是受了启发,也就跟着跑了,果然是两只臭虫在一起,臭味相投啊。

  可张皇后,竟真有点儿信了弘治皇帝的鬼话,虽还是不免焦灼和忧虑,倒也不至寻死觅活。

  现在终于有了确切的消息,弘治皇帝便觉得赶紧送去,亲自告知才是。

  捏着这一份奏报,弘治皇帝心里百感交集,他也不知到底是该骂这个儿子混账呢,还是夸这个家伙有了长进。

  在这复杂的心思之下,他匆匆赶到了坤宁宫!

  下了步撵,有宦官要赶紧进去通报,弘治皇帝则是摆摆手,朝他摇摇头。

  接着便大步流星的往里走,不过今儿这走起路来,显然比平日要虎虎生威了很多。

  


  (https://www.zbwxw.net/book/2309/430573636.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