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教育改革
三省千余名学子云集南京,给新生的中华帝国带来了一些繁荣向上的景象,毕竟士绅阶层,传统读书人认同你了才会来参加科举,要不然的话和太平天国那样,逼着学子们来应考都没人来。
对于这一次的宣武登极恩科以及帝国大学的开办,教育部那边是极为重视,因为这算是教育部今年除了两场大典外,所主持的最重要事项之一了,教育部的一群官员们都是卯足了干净试图让自己在这两项事务中发挥出色,从而升官发财。
教育部,是按照传统的礼部进行设置的,主管教育事务、礼仪事务等,此外由于帝国目前没有设立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外交部,所以外交相应事务暂由教育部负责。由此教育部除了各大部都有的总务司外,还设有仪制司、祠祭司、学务司、外务司等。
而科举事务、主办帝国大学 ,督导地方学务这些都是由学务司负责。
而目前帝国的外交事务并不多,和各国打交道的时候还比较少,有也是林哲亲自把控,所以目前教育部里的外务司只能说徒有其表,祠祭司虽然掌管礼制,不过目前登基大典、定都大典都已经过去,剩下的不过是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所以也只能靠边站,仪制司更是处理一些小事,和军国大事扯不上关系。
因此目前来说,教育部里最主要的事务还是主办教育,自然而然的其中的学务司就成为了教育部里最为权重的部门。
为了迎接首届的科举,学务司那边是早早就忙碌了起来!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制定会试的试卷了,由学务司主导,同时海陆两所军官学校也是参与了进来,一共制定了用于会试的试卷。
林哲翻看着江道泉递上来的试卷,发现这试卷总体上和乡试的试卷差不多,都是分为四大科目,四小科目,不过在难度上要比乡试的大得多。
放下试卷。林哲道:“嗯,就按照这个卷子考吧!”
江道泉道:“臣遵旨!”
林哲实际上并没有太过关注这一次的科举,他反而更关心帝国大学以及各省中学堂的办立。
在林哲预定的教育体制改革中,科举总是要变的。因为按照以往的科举,三年才办一次,一次录取不过数百人,那里能够满足如今帝国的官员需求啊,而且目前帝国的官制也不是前清、前明的那种。
这从帝国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确定官员品级制就可以看得出来。林哲根本就不打算搞什么七品县令,四品知府之类的官员品级,他是要把官、吏这两个群体整合起来,直接建立国家公务员体制。
而这种事也不是没有先例,因为之前商贸区的官员体制就不是传统的官吏体制,林哲造反之前,商贸区里的正式官员,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林哲的这个‘商贸区督办’,至于其他行政官员。虽然他们有些也各有品级,但严格上来说他们并不是朝廷登记在册的官员,而是林哲私人的幕僚或者商贸区衙门的雇员。
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商贸区内除了林哲外,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官员和吏员的,只有雇员存在,严格上来说,商贸区巡警处的处长和普通巡警,在身份贵贱上并没有区别。
而林哲也是想要把这种商贸区内施行的公务员推广到整个帝国范围内,所以他迟迟不肯确定官员品级,同时在建立中央各部门的时候。采取部、司、处、科、科员这几个等级。同时还推动地方政府仿效中央各部建立各机构,比如最基层的县衙里,把原来的县衙六房等机构改为各科,分设财务科、民政科、巡警科、教育科等科室。以往的书办吏员清一色改为科员,科长之类的职务名称。
这种变动极大的官制改革如果是放在一个成熟国家里是很难施行的,但是在刚成立,一切都算得上从零开始的中华帝国里,却是一切皆有可能,林哲可以大胆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制定理想的各项制度。
不过公务员制度相对于以往的官吏制度有着极大的好处。但是也带来了一个麻烦,那就是对公务员的数量会大大增加。
虽然说不会太过要求基础的公务员素质有多高,但是最限度也得是读过书,最好是读过新式书籍的人才吧,而各地原来的府学、县学里的学生们如果能够再接受新式教育的话,那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官制改革和教育改革,实际上是相辅相成,官制改革也需要教育改革后的人才补充,而相对于的,教育改革也需要官制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吸引学子主动投身新式学科当中。
只要让广大学子们知道,进入新式学堂学习,学有所成后就能够当官,那么以中国人对当官的极度渴望的传统而言,一大堆的学子会竞争学习新式学科。
强行让学子们学习格物各科,不如吸引他们主动去学习近代科学知识,而这就是管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的联合核心。
基于这种核心,教育部不仅仅创办了帝国大学,同时还筹备在浙江、江苏、安徽三省建立新式学堂。
以原有的府学、县学为基础,把原来的县学改为县小学,府学改为中学,拥有前清生员功名可免试入读县小学,如无前清功名者,也可以自行报考,通过后即可入读小学。
而中学的话,暂时也对外招生,不过对学业要求就高多了,以后的话还是以小学的毕业生应考为主。
至于县级以下的官学的话,暂时官方没有计划进行,各地私塾可自行设立教学内容!
预备大规模办立的县小学和府中学,实际上目前也是个空架子,除了传统的经学,史论、策论外,主要的格物各科都得靠学生们自学。
为啥?因为没有老师……
自从七八月份知道恩科要考格物后,各地的县学、府学的学子们就开始苦读格物各科,但是教授他们的老夫子也是一窍不通,所以老夫子的最大作用就是朗读课本,至于讲解是肯定不行的了。
也就是说,要学新式学科。得靠学生们自己对着书本自学,难度是相当的高。
没办法,现在整个中国里懂的现代物理,化学这些的就没几个。教育部现在连帝国大学的老师都找不到几个,只能聘请洋人,到海陆的军官里借讲师。
至于各地中小学堂的老师嘛,现在没有,以后等那些自学成才的学子们留校任教后。才有可能出现第一批的老师。
有了县小学和府中学后,为了衔接中学到大学这个层次,同时又考虑到现在的所谓府中学也是水平极低,和后世的中学是两码事,所以教育部准备再设立三所高等中学,以充当大学预备学校。
即杭州高等中学、上海高等中学、南京高等中学。
招募的学生暂时面向全社会招生,只要通过考核者即可入读,当然这只是暂时的,以后等几年各地的府中学走上正轨,可以提供一定生源的时候。其招生必然还是要以各地中学生为主。
而三所高等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报考帝国大学或者以后另行设立的其他大学。
如此整个教育体系就算是比较完善了!
只是对于目前的中华帝国来说,制定这个体系容易,各所学校办起来也简单,反正有地方就行,学生也不用愁,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老师!
万事开头难,反正林哲也不指望两三年功夫就把现代的教育体系弄出来,现在只要开个头就好,至于现在急需的人才。主要还得依靠这一次的恩科。
经过周密准备后,九月二十号,宣武登极恩科会试正式举办,从浙江、江苏、安徽甚至江西、福建河南等省份偷偷跑过来的学子一共九百多人参加了这一次的会试。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后。十天后放榜,并决出了一百五十名中式的考生,而他们将会成为中华帝国首届科举的进士,嗯,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批进士,随着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后的科举肯定会被公务员考试所代替,所以这科举还能举行几届实在难说。
放榜之时,有人欢天喜地,有人嚎啕大哭,不管是以往数百年的明清科举还是中华帝国的这一次已经变了味道的科举,对于这些应考的士子们而言,依旧具有神圣意义。
秦淮河上,陈洛云一杯接着一杯往下喝,一旁的董离和文昌林也是陪着他一起喝!
这一次会试,陈洛云没能继续在乡试的好运,他落榜了!
而董离却是运气要好得多,虽然只是名列三等一百二十六名,但好歹是中了,而且会试之后还有殿试,到时候说不定还能在殿试中更进一步,名列一甲不敢想,但是二甲还是可以奢望的。
陈洛云又是猛灌了一杯,然后呵呵笑了起来:“我们六个同窗好友应考,中乡试只有董离和我,如今中会试者更是只有董离一人,而整个浙江当初报考恩科者有四千余人,今日中者不过三十六人,科举一路,果真是难如登天啊!”
笑着笑着,这眼泪却已经是流了出来!
董离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是中了会试的人,心中自然是欣喜的,但是看见好友如此,却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只能是陪着陈洛云默默的喝酒!
反倒是文昌林在一旁劝说着,文昌林比他更不堪,在乡试就落第了,不过因为物理一科考的不错,所以可以免试进入帝国大学学习,勉勉强强也算是有前途的人了。
但是陈洛云落第后,今后的出路怕是有些艰难,虽然如今帝国官员急缺,内阁组织部已经向那些落第的举子们发出了通告,表示可以从中择优补用。
不过这能够拿出来的职位实缺自然都是一个小官小职,要么是地方府县的科长,处长之类的,要么就是中央机构的各科科员,总之是别指望一步登天当知县,知府之类的了。
这对于一些志向不大的人还好说,会欣然接受,但是对于陈洛云这等一心想要中进士,从而平步青云的人来说却是难以接受。
喝了片刻,文昌林道:“陈兄,要不你也来帝国大学?”(未完待续。)
(https://www.zbwxw.net/book/2245195/7695969.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