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鉴宝秘术 > 第四八一一章 龙泉美器

第四八一一章 龙泉美器


“所谓人活气凝骨,人死骨不灭。

        气仍凝在骨里,老村长肯定殓了村民的骨头埋在坟中,压着村民的气,吸着村民的运,刘运达的财运自然断不了。

        这道长神机妙算,早就算到活水干涸,所以用了这种法子,于是我在陵园管理处弄了个废弃骨灰盒,随便贴张符上去赌一把了。”张天元解释道。

        张天元的机智让王乙佩服,不过他还有不解的地方,既然他猜到了为什么不真的把骨灰盒弄出来,只要拿回村民的骨灰,青龙估计也吸不了水了吧?

        王乙这么一问,张天元摇头说:“破风水局看的是时机,刘运达发成这样,都应验了还破什么。

        我看过陵园那里的地势,辰山戌向,就二十年地运,虽然那道长用了村民百骨这特殊法子能延续几年,但也长久不了,把骨灰带回村里也无济于事。”

        我能听出张天元这话的意思,刘运达的财运就快到头了!

        “放龟入山寻阴地,乃三合派的做法,只是有一点我不太明白,这道长大费周章为刘家转运,难道是因为跟老村长的交情……这道长不简单啊。”张天元自言自语道。

        “三合派?”王乙嘀咕道。

        “风水在外行人看来都一样,但按照手法不同又分为不同宗派,跟其他行业一样,内部也是勾心斗角,争斗不断啊。”张天元无奈道。

        几个人一路聊着就回了华山村,到家后张天元询问王乙父亲修坟的情况,得知差不多了就放心去休息了。

        休息之后,张天元便开始着手为王乙的爷爷寻找合适的墓地。

        总算是功夫不负有人心人,还真让他找着了。

        这天深夜,张天元主持了入殓仪式,他以犯冲为由把其他亲属都赶了出去,只留下了王乙和其父亲在灵堂里,随后他在棺中放入王乙爷爷生前衣物和杂物进行了封棺,然后背起王乙爷爷的遗体上阁楼放起来。

        王乙知道张天元玩的是偷龙转凤的把戏。

        等所有准备工作做好,天色也差不多亮了。

        在张天元的主持下棺材从灵堂抬出,亲友们围着棺材开始哭灵,鞭炮炸响,鼓乐队奏乐,浩浩荡荡的送殡队伍开始往坟山上出发。

        张天元走到半路悄然折返了,去干什么不用说也知道了。

        等从坟地上下来已经是中午的事了,张天元在门口等着王乙,他冲王乙点点头示意办妥了。

        这天深夜,张天元带着王乙父子深入大山祭拜王乙爷爷,等到墓地一看环境确实不错,溪流环绕,绿树成荫却没遮蔽坟墓,白天应该有日照。

        张天元说他找了好久才找到这,此处位于大山腹地,位置相对隐蔽,又听村民说这一带有吃人野兽出没,平时没人敢来,算是非常理想的墓地了,他还说在他消失的那段时间里,先把王乙太爷爷的骸骨给弄来埋这了,算是占了地跟土地爷打招呼了。

        等拜完先祖和爷爷,王乙问张天元:“大师,这事总不能一直瞒着我爱人,你看……。”

        张天元点头说:“合适的时候就告诉她吧,不过我不希望事情闹大,追究已经没有意义了。”

        事情办完了,张天元也准备离开了,在这里耽搁了两天,估计李明光都等着急了。

        虽说这一次出来任务已经完成,有大把的空闲时间。

        可李明光毕竟是个大忙人,在没有退休之前,可耽搁不起太多时间啊。

        当然,离开之前,这报酬肯定是不能少的。

        王乙的父亲小心翼翼地从自己家的藏品里取出了一件东西。

        这是个香炉。

        香炉是古人用以薰香取暖、除异味、添香气以及书房焚香,后多用于为神佛烧香。

        出香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汉六朝以后,佛教盛行,以焚香供神佛,寄托人们的情感,因而各种形制的香炉就多了起来。

        宋代焚香和祭祀的习俗更甚,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文人四艺,颇受文人喜爱。

        此时香炉比较小,以仿古式样的小型香炉最具特色。

        有的为开敞式,上面不加盖子,有的有盖,宋人日用焚香,都用这一类小型香炉,在宋墓及宋代文化地层中都出土有瓷质的香炉,其样式较多,有鬲式香炉、莲花香炉、球形香炉、奁式香炉、三足香炉等。

        王乙父亲拿出来的这件香炉,张天元鉴定过后,确认是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香炉。

        目测高6.8厘米,口径8.5厘米。

        平沿,束颈,扁鼓腹,圆底下承三足。

        腹部与足面有三角形凸棱线,通常称其为“出筋”,这是烧造过程中釉层积聚厚度的变化而在腹足间显示出“出筋”。

        “出筋”是南宋龙泉窑装饰特征之一。

        胎灰白色,全器施梅子青釉,釉层丰厚,釉色如诗中所说:“琢瓷作鼎碧于水”将其形容的浓翠莹润,如青梅色泽,故而得名。

        此炉的形制是仿古代青铜器的样式烧制,其外形简练,线条曲直有致,肩、腹部及器足凸起的三条棱线,逼真地摹仿了青铜器的构造。

        龙泉窑是继越窑之后兴起的又一个重要青釉瓷窑场,形成于北宋早期,衰落于清中期。

        北宋时期龙泉窑青釉瓷尚保留着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或青黄色,釉层薄而透明。

        南宋为龙泉窑发展时期,产品形成独特的风格。

        此时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成功地烧成了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釉史上的高峰。

        南宋时期龙泉窑在釉料的配方中进行创造性改革,将石灰釉改用石灰碱釉,从而打破了传统石灰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这种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釉层较厚,1件釉层较厚的瓷器,需要经过三四次的上釉,有的釉厚达到1.5毫米以上。

        在金村、大窑、溪口等窑址发现的生烧坯和素烧坯标本,胎呈红色较硬,厚厚的没有烧成的釉作乳白色的粉末状,明显地分为三层或四层。

        这种厚釉的表面光泽显得更加柔和,特别是梅子青和粉青釉,梅子青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


  (https://www.zbwxw.net/book/2239048/3699212.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