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第414章 413小猫钓鱼

第414章 413小猫钓鱼


第414章  413小猫钓鱼

        吃完饭,回到厢房,唐植桐点燃炉子,不出半小时,屋里暖意已经非常明显,而且比五八型民用两用炉效果更好。

        “你的设计真好,炉子暖和。”小王同学坐在炉子跟前,新奇的拉开一旁的抽子,抽子整体用铁条焊成,拿来烤东西非常方便。

        “烤个白薯吃吧?”唐植桐看着自己的设计的作品,同样非常满意,今晚由于饮食水平断崖式下降,家人吃的都不多。

        “睡前还能烤熟吗?”小王同学跃跃欲试。

        “烤不熟就明天早上吃呗。你等着,我去找几块白薯。”说干就干,唐植桐去正屋,跟张桂芳说一声,挑了几块细长的。

        四九城的白薯已经大量下市,粮店开放了兑换,一斤粮票能兑换五斤,张桂芳也换了一点。

        胡同里的居民对这种兑换很积极,粮店规定用粮票兑换,没有指定用哪种粮票,所以居民都是用竖版的粮票,俗称粗粮票。

        横版的是细粮票,比起去年的面票,今年又多了一个“米票”,专门购买大米用的。

        自从供应紧张以来,粮票种类更细致了,而且每个月粮票用的颜色都不同,纸张也有区别,为的就是防止有人印假票,或者将以前存的粮票涂改后冒用。

        总之,无论是面票,还是米票,都没人舍得用来兑换白薯。

        唐植桐将白薯洗好后拿到厢房,捎带着还领来了两个馋虫。

        因为明天是星期天,作业并不着急今天就做完。

        “哥,白薯要烤多久才能熟?”唐植桐刚把白薯放进抽子,凤芝就迫不及待的问道。

        “個把小时吧。”唐植桐选的白薯都是细长型,为的就是能更快烤熟,毕竟现在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了。

        “这么久啊。”凤芝有些急不可耐,恨不能现在就能烤好。

        “来,正好从单位给你们借了本书,先看书,看着书时间就快了。”小王同学起身拿挎包,从里面掏出来书拿回来。

        唐植桐扫了一眼,嚯,大名鼎鼎的《十万个为什么》。

        由于是繁体,凤珍看是没问题的,但对凤芝来说就有难度了,毕竟才是二年级的小朋友。

        “那我呢?”凤芝抢先接过来翻了一遍,里面有太多的字不认识,于是失望的问道。

        “跟你姐姐互动,按照目录找问题,你俩先给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对照书里的解答,看看对不对。”唐植桐从凤芝手里拿过书,也翻了一遍,然后递给了凤珍。

        “好吧。”凤芝撇撇嘴,答应了。

        凤珍看看妹妹的模样,再看看目录,决定先从妹妹感兴趣的章节下手:“凤芝,咱们先从吃的开始吧,生的土豆能不能吃?”

        “这个……我没吃过。”凤珍认真的回答道。

        “好吧,那咱们一块看看答案,第27页。”凤珍自然是知道不能吃的,不过哄孩子嘛。

        “谢谢。”唐植桐任由两个妹妹玩,跟小王同学道了谢,也得亏她想着,这年头的少儿科普读物太少太少了,像这本还是老版本的译本,叶老参与编辑的第一版还要再等两年才会出版。

        唐植桐前世小时候也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厚厚的一本彩绘版,作用非常大,有效地扩大了他的眼界、知识面。

        “一家人客气什么。那天听你说这炉子能做烧饼,你会做吗?”小王同学笑笑,问道。

        “这个还真会,在工地做临时工的时候跟人学过。”唐植桐自信的回道。

        “好,那就交给你做了。什么时候做?还真有点想吃了。”小王同学一听丈夫会做,眼里都是小星星。

        “工序有点繁琐,明天来不及了,等下个星期天吧。天冷了,我想办法搞些羊骨头,咱煮锅羊汤喝。羊汤配烧饼,那滋味,绝了嘿!”既然要吃,就想着最佳搭档改善一下伙食,唐植桐说着自己不禁吞咽了一口口水,把自己给说馋了。

        “哥,羊汤什么滋味,好吃吗?比火锅还好吃吗?”凤芝一听有吃的,注意力立马从书上转移过来。

        “羊汤是喝的,很好喝,不比火锅差。”唐植桐摸摸凤芝的小脑瓜,以前家庭条件不好,压根就没机会出去开荤,长这么大没喝过羊汤,可怜的。

        “那我星期六就不吃饭了,昨天只饿了一顿,没吃够。”凤芝握起小拳头,信誓旦旦的说道。

        “星期天饿两顿意思意思就行了,以后有的是机会吃。”唐植桐听着都心酸,更加坚定了照顾好一家老小的决心。

        尽管《十万个为什么》里面也有提到吃的,但与唐植桐现身说法毕竟不同,这个更有说服力。

        凤芝也不看书了,央求着唐植桐给讲讲美食。

        看小王同学、凤珍也很感兴趣,唐植桐就捡着这年头能做的一些菜式,一点点的说给几个人听,颇有点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意思。

        其他饼先不说,这个烧饼,唐植桐是真的会做,但不是在工地上学的。

        唐植桐前世的爷爷会做烧饼,公私合营的时候加入了小镇上的食品公司,大概也就在这个时候,由于粮食出现缺口,食品公司干不下去,大多职工都被劝返了,唐植桐的爷爷就是其中一个。

        由于子女众多,地里产出不多,老爷子没有放下旧业,一直偷偷摸摸的干,起风后没少因为这事受批评。

        改开的春风吹到他的家乡后,才光明正大的重操旧业。

        按老爷子的话说,这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油条、烧饼传给了想做的儿女,唐植桐小时候没少在炉灶边看怎么做烧饼。

        那时候,烧饼还不是骂人的话,虽然打烧饼赚的不多,但能供得上家里的柴米油盐。

        再后来,打工的机会多了,干一个月不光赚的比打烧饼赚得多,还没那么累,于是乎这门手艺就在唐家挂了起来。

        唐植桐没想到,来到这个年代,还有用得上的一天。

        一番报菜名将小王同学和两个妹妹馋的直咽口水,直到烤的地瓜熟了才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

        唐植桐烤了五个,凤珍、凤芝带了张桂芳那份出门后,厢房终于安静了下来。

        两个妹妹临出门前,唐植桐特意嘱咐凤芝不能多吃。

        不是担心她将张桂芳那份吃掉,而是白薯这玩意,吃多了胃里反酸。

        虽然接下来的几年由于产量高,白薯在很多地方充当了救命粮的角色,但也成为了很多人一生的梦魇,等生活有改善后坚决不碰这东西。

        <div  class="contentadv">        星期天,10月25日,在去椿树胡同的路上,唐植桐看到很多人拿着面袋子在粮店门外排队。

        昨天是发粮票的日子,不少居民家里粮食不够吃,只能寅吃卯粮。

        虽然粮票上明确写着“当月有效”,但粮食部门考虑到群众的实际困难,允许粮票提前使用,但不允许延后使用。

        粮店职工虽然端的铁饭碗,但为了方便群众,采用轮休方式休息,星期天也有人值班。

        两人骑到王府井大街南口时分开,唐植桐借口去整点火锅食材,让小王同学带着钓具先去椿树胡同等自己。

        唐植桐慢悠悠的继续往西骑行,沿着长安街转向西单,路过卖柴的门市还称了三斤木炭。

        随后唐植桐转道向东,经文津街后,又向南沿北池子大街,向东拐进锡拉胡同。

        锡拉胡同也很有名,明清时期为“锡蜡胡同”,因为皇宫权贵加工锡灯、蜡台而得名。

        到了晚清就成了权贵的聚集体,像什么慈禧、袁世凯,都在这住过。

        权贵也得通勤,而且大多是马车,所以这条胡同比四九城一般的胡同要宽一些。

        锡拉胡同眼下也挺有名,胡同口西侧就是34号,东侧则是玉华台。

        34号很低调,东西也全,但门槛也高,这么说吧,就叶志娟这级别,想从里面买点东西都得托李大姐、谭大姐帮忙。

        玉华台是家饭店,经营淮扬菜,在百姓印象中名气不如东来顺、全聚德。

        但玉华台的大厨却各个身手不凡,十年前的第一宴,很多人都知道吃的淮扬菜,但很多人不知道,那天玉华台有九位淮扬菜大师掌灶参与。

        等唐植桐来到妇联宿舍的时候,挎包已经充盈起来。

        刚一进门,王敬民就扑了过来,迫不及待的跟唐植桐说道:“姐夫,姐夫,咱们去钓鱼吧!”

        “行,等我把东西放下。”唐植桐将包里的饭盒、羊肉、牛肉、百叶、韭菜一样样掏出来。

        王敬民在一旁都看傻眼了,王静莹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她昨天听小姐妹偷偷说了火锅有啥有啥,但真正看到的时候才觉得震撼,这都赶上过年丰盛了!

        “桉子,伱这是抢34号了?”叶志娟看着桌子上的一堆,同样非常吃惊,一时间口不择言的问道。

        “妈,我不能告诉您东西是哪来的,但来源都是非常干净的,不占用任何人的定量。”唐植桐叹口气,要想家人过得好,这一关早晚要过。

        “妈,您说什么呢,桉子还不是想让您和弟弟妹妹吃好一点。”小王同学拉住叶志娟的胳膊撒娇似的扭动两下。

        “好了,好了,我不问了,我不问了。”叶志娟朝女婿歉意的笑笑,不再追问。

        “姐夫,我突然又不想去钓鱼了。”王敬民听不懂母亲和姐姐、姐夫说什么,但能看懂东西,心里也很清楚,鱼哪特么有肉香??

        “你想去就去?想不去就不去?脸怎么这么大?你不去我这鱼竿不就白带了?必须去!”小王同学扭住自己弟弟的耳朵教训道,刚才母亲言语有失,她担心俩人尴尬,暂时避开,给彼此一个缓冲的空间更合适一些。

        “唉吆,大姐,大姐,您轻点啊,我耳朵快掉了。”王敬民嘴碎道。

        “我炒个花生、做点麻油,先凉上,其他等我回来再做。”唐植桐主打一碗水端平,哪怕岳母一家人不知情,但要让小王同学感觉出来。

        唐植桐炒完调料,和叶志娟打声招呼,带着王敬民去钓鱼。

        什刹海边上,人一如既往的多,唐植桐这次没有用空间里的小鱼做鱼饵,而是带了一小把虾肉,十多粒的样子。

        唐植桐没打算在这边多待,一杆挂一个虾肉,等王敬民都甩完,无论能不能上鱼,都收拾东西回家。

        唐植桐给小舅子讲了一遍钓鱼的要点,并做了示范,接下来就站在他后面看着他钓鱼。

        王敬民年龄小,坐不住,一会看看左右起杆的,一会跟唐植桐搭话。

        五六杆下来,一条鱼都没钩上来。

        “姐夫,怎么不上鱼啊?”又起了一杆后,王敬民终于憋不住了,问道。

        “你看过《小猫钓鱼》吗?”唐植桐一边往鱼钩上挂饵,一边问道。

        “嗯,看过电影,课本里也学过。”王敬民在听到唐植桐的回答后,醒悟过来,有些心虚。

        “既然都学了,那就专心一点。”唐植桐摸摸小舅子的脑袋,让他甩杆。

        建国后,国家非常重视教育问题,《十万个为什么》58启动,目前正在整理中,而《小猫钓鱼》52年就拍了电影,更是将这个故事写入了小学教材。

        小猫钓鱼恐怕是建国后小学语文中生命力最强的一篇故事,一直到唐植桐来到这年代时,依旧存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王敬民在接下来钓鱼的时候专心了很多,但依旧没有上鱼。

        唐植桐开挂扫了一圈,鱼确实不多,什刹海就是有再多的鱼,恐怕也经不住这么多钓鱼佬天天垂钓。

        王敬民第一次钓鱼嘛,为了照顾小舅子的情绪,唐植桐开了挂,一条小鲫鱼。

        “姐夫,姐夫,鱼咬钩了!”王敬民看着鱼浮沉了下去,一边兴奋的报喜,一边起竿。

        “嗯,站稳喽,手腕……”唐植桐还想告诉小舅子起竿技巧呢,话都没说完,王敬民已经将鱼拉出了水面。

        “姐夫,鱼!”王敬民看鱼被甩在了岸边,将鱼竿往地上一放,就上前抓鱼。

        “我教你怎么取鱼钩。”唐植桐往前走两步,想示范来着,但看到鲫鱼的模样后,感觉没必要教了,鱼嘴都歪了。

        而且王敬民动作很快,两手抓紧鱼身子,一脚踩在鱼线上,往上一提!

        好嘛,鱼嘴下来了,没了取鱼钩的必要。

        唐植桐觉得,教王敬民钓鱼的这条路,恐怕自己还要走很久。


  (https://www.zbwxw.net/book/2236505/114384342.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