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风暴来袭(八)
在小河东边,清晨的阳光照亮了村落。河东村一直没出过什么真正的读书人,以至于这条河也没有什么认真的名字。只是小河在村落的西边,村里人就将这条河叫做‘西河’。
9月初,西河两岸的粮食已经收了,空荡荡的土地看着一片冷清。一年辛苦到头,大家终于可以松口气,歇息一下。静静的清晨变成了静静的上午,一支由扁平的乌篷船组成的小船队逆流而上,终于打破了村落的沉寂。
划着乌篷船的都是年轻人或者壮年男子,船只在村头停下。年轻人们跳下船,开始向下搬运一袋袋的粮食。最后上岸的是一辆架子车。此时先下船的年轻人已经有人试图扛着麻袋进村,只走出去二十几米,他们就放弃了。等架子车快速组装完毕,年轻人们把麻袋放车上,拉起车子向村里面去了。
这些人在家门口放下粮食,敲响自家大门,宁静的村子一家家被唤醒。家里人出来迎了亲人,爹娘叫儿,小孩子们则扑上来,叫爹,叫叔,叫哥的各不相同。一家人都欢欢喜喜。再见到几百斤粮食,大家就更欢喜了。
年轻人都闲不住了,他们到说上没几句话,就出去帮着运粮食。一辆架子车不多,这边的船上可是放了好几千斤的粮食。一次运不完。
逐渐的,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那些家里有人去农场的,除了带回来了粮食,还带回了农场的农副产品。酒拿出几瓶,花生拿出一大包,咸水鸭掏出四五只。甜点心拎出十几包。看到这些打牙祭的东西,亲人都露出笑容。
整匹的画布外面用麻布包着,打开之后立刻就能看到光鲜的表面。引得家里女人们露出笑容。那些家里没有人在大农场里面干活的家庭,神色就不由得有些讪讪的。这是今年第二次见到这样的场面,上一次的时候那些小子们带的粮食不多,是五十斤一带的面粉。江南不太吃面粉,也缺乏做面食的经验。最后只开发出来面疙瘩汤和面条两种吃法。与上次相比,这次的麻袋打开,里面全是新鲜大米。
长辈就忍不住有人批评,为何不带回谷子,还能放的久一些。
“你们舂米还得给段家钱,直接吃大米又有什么不好。”年轻人爽快的回答。
“难倒天天吃大米?”长辈眉毛登时就立了起来,年轻人不懂得生活的态度让他们非常不高兴,“有的一顿冲,没得敲米桶。”
“也不是天天吃大米。”年轻人笑道:“光吃大米也不爽,也得吃些白面馒头才行。”
家里的女主人看着混账小子们说话越来越趋于对抗,立刻喊道:“抬桌子,摆碗筷。说什么到饭桌上说吧。”
咸水鸭切了一只,不管年轻人怎么嘟嘟囔囔的表示反对,其他的鸭子都先挂在屋檐的阴凉下。酒也只上了两瓶,其他的同样放起来。
热热闹闹的开饭,女人不能上桌。饭桌上的男人们先按照规矩敬酒,让家里最年长的男性长辈先动筷子。晚辈之后才开始吃。大家都守着这个最基本的规矩,只是刚开始吃,肉菜就被扫荡一空。此时有些人就忍不住瞟那些挂在屋檐下的咸水鸭。
长辈们根本不为所动,他们端起满满乘了白米饭的碗,就着桌上的青菜吃的开心。那些留在家里的人,也就跟着一顿猛吃。那些从农场回来的年轻人只是吃了几口就吃不下去,扒完自己碗里的米饭,便停下筷子开始说话。
在河东村里面也没什么好说的话题,也就是收成如何。今年的天气不错,虫子也没怎么闹腾。但是说起收成,村里的人都不高兴。因为加了租子,收入反倒少了。
听了这些,去了大农场的年轻人脸上就浮现出自豪来。“今年农场收成很一般,一个人分了四百斤大米,还有些钱。”
“四百斤,可是不多啊。”那些三十几岁的亲人说道。
“总得给农场留下粮食吃。”
“农场真的管饭?”留在家里的亲人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还得掏点钱,却是不多。一天十文就吃的饱饱的。”
“那一个月能挣多少?”
……
一顿酒席吃完,就有三个年轻人气呼呼走了。家里的长辈同样无比恼怒,这帮小子们每天胡吃海塞,花钱如流水。一个月能挣两贯钱,他们自己居然敢花掉快一贯。
三个人中两个带着媳妇,另外一个还没成亲,跟条狗一样郁闷的坐在船上。年轻人一路划船回去,讲着自己在家里受的气。说来说去,三个有了共识,那就是‘我!没!错!’
他们的媳妇没有插嘴进来,丈夫是对是错并没有让她们那么在乎。整天可以吃大米白面的农场,每天能够吃肉的食堂,实在是超出她们想象之外的地方。靠在丈夫身边,女子们心中有憧憬,也有不安。
除了这三位,剩下的大概十家人要么是子弟们比较谦逊,或者是家里人比较宽容。并没有因为在农场的待遇问题引发矛盾。到了晚饭时候,家里人就问年轻人们在家待多久。年轻人告诉家里,最多待三天。
“怎么会怎么急?”家里人倒是奇怪起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村里就开始进入休息的阶段。土地大多是段家的,谁也不想在确定明年租约之前去打理土地。家人觉得大农场应该一样。
“农场种的是冬小麦,现在就得开始准备播种。我们很快就要回去翻地,选种。”
“那岂不是很累?”留在村里的少年想起村里人力耕地,就忍不住同情的说道。
“我们农场都是用牛耕地,我们只管扶犁。”
“那边牛很多么?”
“大概一人能分到一头。”
“那你们岂不是有钱了?”少年们眼睛都变得亮晶晶了。村里有几家人有牛,用牛耕地看着就很威风。
听了这话,农场青年只能笑笑。他们的工作是个轮岗。很多人完全不能适应照顾牲口的工作。自己照顾好多头牛,想想就跟噩梦一样。
“你们种完麦子,不就能歇歇么?”
“还得挖渠。田里面得有引水的水渠。”
农场青年们讲述着他们的安排。对于一个刚兴建不久的农场来讲,有无数的工作要做。想闲暇根本不可能。所以他们一个月才有两贯钱的工资。
当天,剩下的十户人,八户都来了段家人前来拜访。段家殷切的问候道:“XX,欠下的钱该还了吧。”
家里人期待的目光就落在那些回家来的农场青年身上。青年们只能伸手进口袋,掏出交钞还债。好在他们家够穷,便是欠钱也欠不了多少,多数也就是十几贯。少的也不过是几贯钱而已。然而对这些家庭,十几贯钱已经是他们根本拿不出来的数目。
段家前来收债的感觉这大概是他们最爽快的一次收债,对方除了脸色不好看之外,不哀求,不拖欠,只是把钱给还上。根本不用段家上各种收债的手段。
债主走后,农场青年们回家的欢乐也就被消耗一空。他们是因为穷困而离开家,前去不知未来的农场给官府当佃户。在父辈的传说中,官府横征暴敛,胡作非为,简直不是人类。只是最近十几年并没有怎么到乡里收过税。如果不是眼前的段员外家逼迫极狠,如果不是没有土地可以租,他们是不会去官府那里。在去之前,村里很多人甚至担心这些农场青年没办法活着回来。
现在他们带着粮食、礼物、钱财回到了家里,转瞬之间就被榨取的一干二净。此时的心情里面虽然有帮助家里摆脱债务枷锁的欢乐,却也感受到了自己重回穷困的不安。特别是听到父母要他们再拿出些钱给留在乡里的亲人,这帮青年们发现在家庭的安排下,他们自己什么都没剩下。
第二天,五名青年乘船返回。其中两个人带着老婆,另外三个没老婆的家伙如同狗一样蹲坐在船上,就忍不住抱怨,“我现在口袋里空空,却还要被嫂嫂冷言冷语的说我不照顾爹娘,不尽孝。我还上了家里的债务,他们就没看到么?”
“他们大概觉得债是爹娘欠的,照顾爹娘的是他们。”已经成亲的愤愤说道。
“这些人就是觉得咱们好欺负吧。”有单身的悠悠说道:“当时村里的退役军人是让我大哥去的,可我嫂子不答应。没办法,只能让我去。现在我去了,听他们的意思是我占了天大的便宜,欠了我大哥的。”
“那有什么办法,谁让他是你大哥。”
带着一船的抱怨,年轻人向着农场而去。
三天休假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最后的五个青年两袖清风的拉着架子车要走。到了河边,想说的话终于说了出来。
“这车用着不错,能不能留下。”
“你之前说在农场还留着三百斤大米,元旦的时候应该不忙吧。带回来,别在农场放坏了。”
“你二哥要娶媳妇,对方要的彩礼可不少。”
这帮青年曾经是弱势,现在依旧是弱势。
(https://www.zbwxw.net/book/14437/429036262.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