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政令分掌
赵祯带着几位宰执上前,俯视地图前面的沙盘。这沙盘极大,西起河西四郡,东到河东路的黄河,基本把整个党项都包括其中。上面依然是秦凤路最详细,各种山川地理,设的堡寨,修的道路,桥梁渡口,应有尽有。秦州军和天都山党项军的军事部署,那一带有哪些城池关隘,驻扎了多少军队,估计有多少人户、粮草,都一清二楚。而其他三路就简略得多,仅有城池、关隘和驻有重兵的大堡寨,细节并不清晰。如延州门户金明寨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的堡寨群,下面统领的寨堡数十,在这沙盘上却只是一处。这不是李璋对那里不用心,而是延州经略司报到枢密院的情报就是如此,不成系统,没有细节。
在沙盘前端详良久,赵祯道:“虏在吾目中矣,番贼已在掌握!”
吕夷简和李迪与众宰执一起称是,道:“若是山川地理、兵力部署各路都能如秦凤路一般详细明白,则如何措置防秋,枢府提出方略又有何难?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古人诚不欺我,然也当如此明白才可。”
“虏在吾目中”是建武三年汉光武帝征伐陇右隗嚣时,马援聚米为山谷,向他指划山川地理时,光武帝所说。此时徐平所经略的秦州一带,便是当年马援所要进军的地方,不过现在李璋所制作的沙盘比当年马援所作精细了不知多少,上面情报也更详尽,敌我双方的攻防态势一目了然。赵祯有感而发,心底何尝不是想再建当年后汉的威风。
上一个冬天徐平两场大胜,给了赵祯军事实力不弱于党项的信心,此次李璋在秦州攻占会州之后回京奏报,给他演示前线战事,又让他第一次对军事态势有了清晰认识。听了李璋所转述的徐平对党项的方略分析,看过了各种地图,对党项一战怎么打,赵祯首先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今天看了沙盘,最少对于西线战事,已经了然于胸。
几位宰执对着沙盘,与自己以前对战事的了解一一对应,一会恍然大悟,又有时暗暗摇头。宋军的前线奏报还算详细,但不成系统,看过各种奏章的人,当战事聚焦在一个狭小区域的时候,还能理出头绪来,一旦扩大到数州之地的范围,聪明人也只能够理出个大概来。宋军己方的情报不缺,但情报的分析是空白,仅仅靠官员的个人智力如何能行?
战争是短时间内敌我双方快速移动、攻防的过程,局势瞬息万变,其中涉及到的信息量庞大,对决策的要求极高,其复杂性远超过一般的事务。确实有天才的将领,能够凭借敏锐的直觉,做出精准的判断,从而赢得战事的胜利。但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可遇不可求,一国的生死存亡不能依赖在这上面。这个时候,徐平这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把战事的情报分析和决策过程格式化,一切都摊到台面上来,就可靠得多了。
吕夷简叫过李璋,照着沙盘上显出来的双方形势,问他最近的会州之战的过程。这是最近的一场战事,徐平的奏报一向详尽,吕夷简又天资过人,过目不忘,此时让李璋对着沙盘讲解,与前些日子收到的秦州奏章一一印证,很多疑问都豁然而解。
听李璋讲过,吕夷简思索一会,对赵祯道:“陛下,照着这里的山川地理,再按前些日子秦州奏来的军情,秦凤路如何防秋,臣已经心中有数。当今急切的事,是让李璋按着秦凤路的格、式,发到其余各路经略司,把双方军情奏报上来。若是都如秦凤路一般把双方军情标志明白,则枢府所发宣命,就都有章可循。”
惟一的武将宰执王贻永道:“枢相所言自是不错,不过要如秦凤路一般奏报军情,则军中所费人力极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强行让各路帅司奏报,只怕也是不实的多。”
王贻永尚太宗女郑国公主,本来是王溥之孙,尚公主后升排行改名贻永,与叔叔王贻庆成了同辈。他是外戚,名臣之后,虽然武将出身,其实并没有带兵打过仗,能在枢密院坐住,更多的是靠性格清静,与人无争。虽然没打过仗,但多年为武职,对王贻永对军中的情况比其余几位文臣熟悉得多。看着沙盘上奏凤路军事态势分明,一切简单明了,他却深知要做到这一点绝不容易。依三衙禁军的体制,军中无僚佐,一切事务归于统兵官。这种情况下各级统兵官能够知道手下有多少人已是不容易,要让他们按照秦凤路这样把军情整理出来,绝对不可能做到。强行让他们做,报上来的军情只怕也是乱编的。
旁边的参政杜衍道:“自数年之前,徐平便就要在军中行军改。所说军改,无非是在军中设僚佐,把自收藩镇精兵之后从军中剥出去的幕职僚佐重新建起来。那个时候,三衙诸将喋喋不休,言乱了禁军旧制,只怕一遇战事不堪使用。现在真遇到战事了,还是徐平那里补了僚佐的军队能打,宿将所带的三衙精兵,却连连战败,未立尺寸之功!现在枢密院要让他们报军情了,还是因为无僚佐,无人手,连军情都报不精细!要灭番贼,看来只怕还是要让禁军把旧的军制改了,统兵官手中的权,收一部分上来!”
杜衍说完,几位宰执都没有吭声。现在势态已经清楚,徐平改了旧军制,甚至连兵都不从传统的沿边三路招,战力反而上来了。新军制有没有用,已经不需要怀疑。阻止新的军制推广的阻力,不再是新军制好不好,而是三衙旧将同意不同意。
武将不预国政,同样文臣也不预军政,枢密院掌的是军令,真正的军政是在三衙的手里。哪怕是地方驻泊禁军的经略司,掌军政的也是各个武将兵职,经略司依然是以掌军令为主。秦凤路是一个特殊情况,经略司把军政、军令合一了。
现在是战时,朝中的主流意见就是给各路帅臣更大的权限,自然能够容忍秦凤路这样做。就是其他几路,帅司的权限也是增加的,他们没有跟秦州那样军政、军令合一,是因为帅臣并没有管军政的能力,而不是朝廷不让他们管。但战事结事,军政、军令应该怎么分配,如何制衡,依然是要面对的问题。不管是皇帝担心的帝位稳固,还是文臣出于控制朝廷大政的目的,都不允许军政、军令全部由武将掌管,更加不允许合于一个衙门。
在中央层面,枢密院和三衙的格局是不会变的,不管徐平在秦凤路立下多少功绩,中央的军制改革,还是要在这个大框架下进行。军制改革,要想推向全国,徐平还要给出一条如何适应枢密院、三衙分掌军令、军政的道路,如经略司一样政、令合一是不可能的。
此时李璋所做的,实际还只限于枢密院对新军制的适应,三衙并没有涉及。诸位宰执对新制态度谨慎,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https://www.zbwxw.net/book/13351/381719067.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