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鲁王之邀
到十二月中旬时,铁龙城的各项生产工作,终于走上了正轨。
天气极冷,铅云低垂,寒风呼啸有如刀割,只是整个铁龙城却是一片兴旺蓬勃的景象。
炉火熊熊的高炉,铁水哔剥作响的炒铁炉,叮当一片敲打不停的锻冶场,正在仔细调配颗粒火药的弹药厂,有如蚂蚁一般来往搬运铁矿、铁锭、焦煤、成品物件的搬运工人,共同组成了铁龙城喧哗忙碌的运作场景。
站在十字主街中央的李啸,望着眼前这一片忙碌的景象,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他心下,却在迅速地算了一笔细帐。
在现在只有这一座高炉的情况下,根据这段时间的出品概率,李啸可以估算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出生铁水80吨,化炼成熟铁与钢材约70吨,其中上品高炭钢均2吨多,中炭钢10吨,中上品质熟铁20吨,中下品熟铁近38吨。
这些上品高炭钢,全部用于打造现在扩充的军兵的4米长枪精钢枪头以及枪尾尾坠,按每个三棱精钢枪头与枪尾尾坠共约耗2斤多精钢计算,可造成2000多套。现在赤凤总新增20队枪兵,正好补充完毕。
中炭钢用于制作盾兵盾牌,按每块大盾牌打制约耗20斤中炭钢计算,可打1000块,赤凤总新增10队盾兵,也正好全部补充完毕。
中上品质熟铁,用于打造铠甲,若制成精铁甲,每副铁甲要耗铁40斤,可打造1000副,若制成棉甲,则每件只需耗铁15斤,只不过,因为棉甲防御力较差,且李啸军缺少棉花,故李啸打算,将这些中上品质的熟铁,全部打制成精铁甲,按从将领再到士兵的优先顺序配发。
要做就做好,不要以后再来吃回头饭,这是李啸的做事原则。就算现在精铁甲的数量一时不足,也不要紧,毕竟这盔甲可以连续生产,这个月没装备完,下个月可继续再做。
只不过,精铁甲制造繁琐,需得先给熟铁片上清漆防锈,待晒干后,再用牛皮绳一片片串起打制好的熟铁片,耗时费力,故一个月产量却是有限,故李啸决定,所有没有工作在家休息的老弱,都到盔甲厂来串铁片,按件计酬,以加快生产进度。
余下的下品熟铁,则全部打制为诸如铁针,铁铲、铁锹、铁锅、铁勺、菜刀、锄头、酒壶、面盆、斧头、火箸、通条、铁炉、钉子等生活用具。
这些生活用具的具体产量及生产分配,李啸就懒得亲自安排了,工业司的统计人员,自会监督工匠们的分类按排并跟催进度。
这些铁制的生活用具,才是李啸的铁龙城中,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据松江府志记载,以铁针为例,如果出口到日本的话,一根铁针竟能在日本国能卖二分银子!简直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天价。
要知道明朝最好的闽铁,也才一分五银子一斤,而一斤闽铁能制多少根铁针?
哪怕算上加工费用与人工工资,这二分银子一根的铁针,利润也实在是大得惊人,而且这还是贸易批发价,估计日本国的那些矮子倭人买到手的时候,价格可能还会翻倍不止,也不知道他们平日里日子是怎么过的。
李啸前世看过《江户训语》,其中的日本古代商人,对家人及伙计明文规定,哪怕一张记帐用的废纸,都不能随意丢弃,否则要受到饿饭的惩罚。正确的做法是,要先用背面打草稿,再没空间用了的情况下,再裁成小张上厕所,并规定,一次只能用一小张,在泻肚的情况下,才能用两小张。
李啸在想,从古至今,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悭吝小气,过得穷困不堪,与这个岛国严重依赖进口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毕竟这样远渡重洋运来的货物,卖价如此高昂,普通的日本人也只能省吃俭用,来维持基本生计了。
出口日本尚是远景,现在李啸这些物品,主要还是打算对蒙古贸易。
现在大明已中止了对蒙古的互市,导致走私蒙古成了巨大的暴利行业,山西八大家等商人,就是在走私蒙古与女真的贸易中大发其财,并最终成了满清的皇商。
与其这笔钱让这些混帐走私商人赚走,还不如自已好好把握这笔财源。毕竟商人赚钱只是为了给自已与子孙后代积累财富,而自已的最终目的,却是要用这笔财政,来建立并维护一只足够解救这个危亡时代的强悍军队。
在蒙古草原,象铁锅、剪刀、铁钉、铁针、铁铲、铁盆、马掌等物品,皆是紧俏物品,在万历年间朝廷查得严时,甚至有一匹上品战马换个铁锅的事情发生。由于铁器供不应求,一些黑心商人干脆直接用生铁打造物件,再卖给急缺铁器的蒙古人,饶是如此,这些粗劣的铁器依然畅销一空。
现在自已虽是用下品熟铁打制生活器件,但李啸看过自家成品,比市面上器具店中买的铁器却还是要好上许多。毕竟李啸建立了一整套监督管理与奖惩机制,工匠做事也用心得多,用料也足,这才保证自已产品的高质量。
这样铁器,为了方便与市面上其他铁器区分,基本上每个大件的铁器上,都打了一个圆形的隶书李字。
李啸在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样标有李字印记的铁龙城铁器,将会成为质量稳定可靠的铁器的独有标识吧。
李啸打算,等开了春,这边也打造了足够多的铁器,便用那些四轮马车拉到金汤城去贩卖,他相信,这大批质量上乘做工用心的铁器,将会给李啸军带来巨大的利润。
.。。。。。。
十二月下旬初,正在铁龙城中监督生产的李啸,忽然接到了一封来自鲁王府的邀请函。
信中,鲁王朱寿鋐用一种相当客气的语气,邀请李啸前往兖州鲁王府一述。
此时,陈子龙早已南下回家过年,并准备过完年,再把家眷带来。故李啸读了信后,连忙找来铁龙城总管吴亮,前来商议此事。
“吴先生,却不知鲁王邀我,却为何事?”
“大人,在下认为,鲁王此次相邀,必定是想着要与大人好好拉近关系。”吴亮眨着眼,脸上带着莫名的笑意:“上次,我军出援宣府,经过兖州时,鲁王不是派了世子朱以派,前来迎接犒军么?现在鲁王再次派人送函相邀,其意愈明。”
“那以你之意,本官当去拜访了?”
“那是自然,鲁王想交好我们。对我们来说,却也是好事一件,毕竟能与这些显赫的明朝宗室拉上关系,我们在山东当地,行事却可方便得多,那些与我们不对付的山东官员,也会愈发忌惮我们几分。故学生以为,这次鲁王相邀,大人却需好生与其交好方是。”吴亮脸色渐渐变得郑重。
“好,那本官便亲往鲁王府去一趟。”
第二天,李啸让十多名飞鹞子轻骑为护卫,带上礼物,随着那两名送信的仆人前往兖州鲁王府。
一行人纵马疾行,不过一天功夫,便到了兖州城下。
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所在地,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
现在的鲁王一系,皆是朱檀的子孙。
明代的兖州,是由嵫阳县改建而成。城池位于泗河拐弯处,凭依着北部防山余脉而建,清澈的泗水河从城池的南面折向东边流过。整个兖州城,呈东西长而南北短的形态,经历年扩建改制后,整个兖州城的城墙长达十六里又两百步,成为山东数一数二的大城。
最让人称道的是,兖州城的城墙高达十米,全部包了厚实青砖,城墙宽度是达到了近七米,可并五马而行。上面女墙,堞垛,箭楼等防御设备一应俱全。全城共开了东、西、南三座城门每个城门都建了瓮城,大大加强了府城的防御力。
李啸远远看到,世子朱以派,已是一脸笑容地带着一众家仆,在南门外迎候。
李啸跳下马来,笑着与朱以派打招呼,寒暄数语后,便将一柄细长精巧的红缨宝剑,送给朱以派。
李啸这次来兖州,带来了数把宝剑,全是由铁龙城中最有经验的工匠,用上品精钢打制的50炼宝剑,这些制作极其精良,堪称有市无价的上品宝剑,现在成了李啸的送礼佳品。
果然,当朱以派收下宝剑,抽出剑刃,看到在冬日阳光下耀如霜雪的剑身时,他一脸的笑容,灿烂无比。
“李指挥,如此重礼,小王惶恐受之,且请李指军随小王前去鲁王府歇坐。”朱以派收下宝剑,恭敬地对李啸作了个迎请的手势。
李啸等人入得城来,一路行看,发现这交通要枢之地的兖州市面上,街巷宽阔,两旁民房、庙宇、商铺、欢场、酒家等各类建筑鳞次栉比,倒是好一处繁华之地。
整个街面上,虽有颇多各地所来的外地流民,但并未影响市容与人流往来,往来叫卖的小商贩与三三两两的行人摩肩接踵,在这寒冷冬日,为街道带来许多生气,组成了一副极具明代生活气息的市井图。
不多时,众人来到了鲁王府外。
李啸被眼前壮丽恢宏的鲁王府,深深地震撼了。
鲁王府在兖州城北的中央地带,这是朱元璋下令,花费巨资,为其第十子朱檀,也就是第一代鲁王所建造的王宫。
为了保证皇族的安全,也是为了体现皇族的神秘和与众不同,在隔了约两条街的位置,百姓便不允许进来。因此,当李啸等人行到这里时,街上的行人已是瘳瘳无几。
李啸首先注意到,这鲁王府,有点模仿城池的修建模式,四处均建有高大的城墙,完全可以看做是兖州的内城。
据明史记载,鲁王府的城墙高二丈九尺,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600米,占地面积极为广阔。并且也和城池一样,开有四处城门,四个城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
李啸等人来到的,正是南门端礼门。
李啸凝视着鲁王府那巨大的正门,这刷了鲜艳红漆的大门,两面朱红铜铆的门扇十分地厚重端严,象征着大明亲王的高贵权势。
这大门给李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甚至心下暗想,可能那至今未见过的紫禁城皇宫大门,也与这门差不多吧。
随后,李啸便被大门两边那巨大粗壮的石柱上两排镏金大字所吸引,他从左到右,轻声地读道:“羽翼大明辅国邦”、“世镇鲁南泽万年”。
李啸心下十分感慨,这鲁王府,端的是天家派头、气象万千,那大门两边雕得活灵活现的石狮子,个头便足足比州衙所见过的的大了两倍不止。据说,这鲁王府那高高的七重丹陛,只比京师紫禁城短了两重,仅次大明天子一等而已。
在李啸仔细观看鲁王府的外面之时,已有许多的仆人,从大门旁的小门出来,手持长鞭、上马凳、洒扫用具站在门口,男仆一水儿的茧绸青衣、无翅乌纱,每个人都是眼神居高临下,鼻孔朝天。
在仆人们出来,并立刻打扫门庭之际,小门之中,又涌出许多仪卫司的武官,他们顶盔贯甲,拿着雪亮的刀枪,掌着鲜明的旗鼓,迅速地沿着大门分站成两排。
仿佛掐好了时间一般,在仆人们迅速打扫完门庭之时,两扇厚重无比的朱漆大门,发出吱吱的门铰扭动的声响,缓缓开启。
大门开启后,只见一堆盔甲更加鲜明艳丽的仪卫司的武将兵丁,各各扛着刀枪剑戟一拥而出,仪卫正、仪卫副左右分列,典仗两两相对,众旗牌、校尉雁翅排开,各各肃立。
头戴双角龙纹的乌纱折上巾,身着五章青衣,两肩纹金龙,系着素表朱里的大带,上挂金纹玉龙形珮,下着赤红袜舄的鲁王朱以鋐,在两名侍卫的搀扶下,缓缓从大门正中而出。
李啸注意到朱以鋐约四十七八的年纪,鬓边的头发已多有花白,脸上有许多酒色过度的痕迹,微微浮肿的圆脸上泛着不健康的苍白。
李啸感觉到,这位脸上挤出和气笑容的鲁王,虽穿着崭新贵重的大明亲王常服,却总给人一种精力衰竭萎靡不振的感觉。
而在在鲁王朱寿鋐后面,跟着约四十出头年纪的中年人,一张保养得颇好的白晳脸庞上,三绺清髯修剪得极好,体现出一种儒雅雍容的气度。
李啸暗想,此人,应该是朱寿鋐的弟弟,郡王朱以派的亲生父亲,泰兴王朱寿镛了。
“赤凤卫指挥使李啸,拜见鲁王殿下。”李啸跪地,领着一众随从,恭敬行礼。
(本文已获历史主页VIP小说推荐,谢谢各位一直支持)
(https://www.zbwxw.net/book/10009/330722789.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wx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wxw.net